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鹧鸪
作者: 谭处端 〔元代〕
本来真性是玄机。
只有灵明悟得时。
火灭烟消成大药,
境忘心尽见菩提。
虚闲清净真仙路,
寂寞无为出世梯。
一法不生无挂碍,
修行唯是这些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讲述了真实的本性本质上是深奥的道理,只有领悟了智慧的人才能理解。就像火焰熄灭后烟雾消散一样,真正的智慧呈现为一种药剂,帮助人们达到觉悟。在这种境界中,忘却了世俗的欲望,心灵便能见到菩提的真理。清净而闲适的生活是通往仙境的道路,而无为而治则是通往超脱的阶梯。只有不执着于一切法,才能实现真正的无碍,修行的道理就在于此。
注释
字词注释:
- 真性:真理的本性或本质。
- 玄机:深奥的道理或哲理。
- 灵明:聪明而有智慧。
- 菩提:觉悟或佛的智慧。
- 无为:一种处世态度,强调顺应自然,不做无谓的干预。
典故解析:
- 菩提:源于佛教,意指觉悟、智慧的状态。
-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强调自然治理,不用强制手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处端,元代诗人,精通诗词及道教文化。他的作品多探讨哲理,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和哲理为主题。
创作背景: 在元代,社会动荡,许多文人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智慧的觉悟。因此,诗歌中常流露出对自然、超脱和内心平和的追求。
诗歌鉴赏
《瑞鹧鸪》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真性与智慧的探讨。诗中运用了隐喻与象征,火灭烟消象征着迷惑的消散,达到觉悟的境界。同时,诗人强调修行的过程需要放下执念,追求一种内心的清净与闲适。诗中“无为”的理念反映了道教的影响,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反思,也能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哲学意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本来真性是玄机:开篇即指出真性是深奥的哲理,暗示人们常常不能轻易理解。
- 只有灵明悟得时:强调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领悟真理的时机。
- 火灭烟消成大药:比喻消除迷惑后,获得的智慧如同良药,能治愈心灵的困扰。
- 境忘心尽见菩提:当人忘却一切外境的干扰时,心灵才能见到真正的智慧。
- 虚闲清净真仙路:描绘了一条通往仙境的道路,强调内心的虚静与清净。
- 寂寞无为出世梯:无为而治,是超脱世俗烦恼的阶梯。
- 一法不生无挂碍:当一切法则不再执着时,心灵便无障碍。
- 修行唯是这些儿:总结了修行的真谛在于此,简洁而有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真理比作“药”,强调其治愈作用。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称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火、烟、菩提等意象象征着迷惑、清晰和智慧的不同阶段。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真性的追求与对内心清净的向往,表现了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平和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火与烟:象征迷惑与真理的转化过程。
- 菩提:象征智慧的最终目标。
- 仙路与出世梯:象征追求超然境界的途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菩提”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智慧的象征
C. 一种修行方式 -
“无为而治”意味着什么?
A. 强制治理
B. 顺应自然
C. 追求物质 -
诗中提到的“境忘心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A. 追求名利
B. 忘却外界干扰,达到内心的宁静
C. 只注重表面的功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探讨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 《登高》 杜甫:反映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同样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更为婉约细腻。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表现孤独与历史,情感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词选》:收录元代优秀诗人的作品。
- 《道德经》:理解“无为”哲学思想的重要文本。
- 《中国古代文学史》:帮助了解诗歌的历史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