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

时间: 2025-01-08 23:58:57

胶胶扰扰几时休。

一出山来不自由。

秋水观中山月夜,停云堂下菊花秋。

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

先去声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鹧鸪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胶胶扰扰几时休。
一出山来不自由。
秋水观中山月夜,
停云堂下菊花秋。
随缘道理应须会,
过分功名莫强求。
先去声自一身愁不了,
那堪愁上更添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烦恼的感慨与思考。作者感到生活的琐碎与烦扰何时才能停止。走出山林后,内心却感到不自由。在这个秋水明月的夜晚,仰望山中的明月,看到停云下的菊花,顿感时光流逝。作者认为,顺应缘分的道理是必须要理解的,而对于名利的追求则不应过于强求。最后,内心的忧愁本就难以消除,何况又加上了更多的忧愁。


注释:

字词注释:

  • 胶胶扰扰: 形容烦扰不安的样子。
  • 不自由: 指精神或生活上的束缚。
  • 秋水: 秋天的水,象征清澈而孤寂。
  • 菊花秋: 秋天的菊花,常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
  • 随缘: 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不强求。

典故解析:

  • “秋水观中山月夜”: 这一句描绘了一个清幽的自然场景,山水月色交相辉映,常用以表达诗人的闲适与思索。
  • “菊花秋”: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尤其在秋天盛开,寓意着在逆境中保持不屈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诗人,政治家。他的词风豪放,兼具豪情与细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创作背景: 《瑞鹧鸪》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他因政治失意而感到人生困顿之际。诗中流露出对名利的看淡,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瑞鹧鸪》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作,展现了辛弃疾对人生困扰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人生观。全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思索。开头的“胶胶扰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心中的烦恼,营造出一种困扰而又无奈的氛围。

接下来的“秋水观中山月夜”则通过描绘秋天的水和明亮的月亮,将自然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尤其是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无奈。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随缘道理应须会”,强调了顺应自然与命运的重要性,反映了他对于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他认为过于强求名利只会加重个人的忧愁,最终感叹道:“那堪愁上更添愁”,更加深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淡然处世的态度,使得这首诗在情感上具有很强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胶胶扰扰几时休: 诗人开篇表达了对生活琐事的烦恼,暗示生活的无常与困扰。
  2. 一出山来不自由: 意思是从山中出来后,反而感到失去了自由,反映了对现实的失望。
  3. 秋水观中山月夜: 描绘出一个宁静的秋夜景象,表现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思考。
  4. 停云堂下菊花秋: 通过菊花的意象,传达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坚韧的感慨。
  5. 随缘道理应须会: 认为应顺应自然与缘分,强调一种哲学思考。
  6. 过分功名莫强求: 对名利的淡泊态度,不应过于执着。
  7. 先去声自一身愁不了: 个人内心的忧愁难以消解。
  8. 那堪愁上更添愁: 进一步强调忧愁的累积,让人更加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 诗中将生活的烦恼比作“胶胶扰扰”,生动地展现出内心的挣扎。
  • 对仗: 如“秋水观中山月夜”与“停云堂下菊花秋”,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停云”给予自然以情感,使意境更加深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表达个人情感,展现出对人生困扰的思考与对名利的淡泊,表现了辛弃疾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胶胶扰扰: 表示心中的烦恼与不安。
  • 秋水: 象征清澈而孤寂的境遇。
  • 菊花: 代表坚韧与高洁的品格。
  • 山月: 表达宁静的心境与对自然的向往。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感,也承载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情感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胶胶扰扰”意思是: A. 生活安宁
    B. 心中烦恼
    C. 自由自在

  2. “随缘道理应须会”强调的是: A. 强求名利
    B. 顺应自然
    C. 忽视人生

  3. 诗中提到的“菊花”象征: A. 忍耐与坚韧
    B. 轻松与快乐
    C. 忘忧与逃避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 苏轼的《水调歌头》:展示对自由与人生哲学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词风有所不同。辛弃疾的豪放与李清照的细腻形成对比,二者在对人生的感悟上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诗词全集》
  • 《宋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