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 其三 合虞美人调和侄阿莲》
时间: 2025-01-09 14:26: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鹧鸪 其三 合虞美人调和侄阿莲
作者: 毛奇龄 〔清代〕
吴娃窈窕裁芳纻,
楚竹参差聚列星。
歌扇影回屏半褶,
舞裙丝挂箔头钉。
觞迎水曲翻龙㔶,
车转花梢动鸽铃。
天上旧曾听鼓瑟,
归来几度暮山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位江南美丽的女子(吴娃),她身着华丽的衣服,轻盈而优雅地舞动。周围的楚竹参差不齐,宛如星星般散布。她在屏风前轻轻摇动歌扇,裙摆轻轻荡漾,装饰的丝带如同箔头上的钉子般闪烁。酒杯在水边迎接着乐曲的旋律,车轱辘转动时,花枝摇曳,宛如鸽子铃铛的轻响。诗人回忆起曾经在天上听到的鼓瑟之声,归来后却又几次看见那暮色中的青山。
注释
- 吴娃: 指代江南的美丽女子,象征着优雅和柔美。
- 芳纻: 指用香料染色的丝绸衣物,体现女子的华美。
- 楚竹: 指长江流域的竹子,形象地描绘出环境。
- 歌扇: 用于歌唱时的扇子,常见于古代女子的舞蹈中。
- 箔头钉: 指装饰物,形容舞裙的细节。
- 觞迎水曲: 酒杯与水曲的互动,传达出欢快气氛。
- 龙㔶: 古代乐器,传达出音乐的韵律感。
- 鸽铃: 鸽子的鸣声,形象化地描绘花枝摇曳的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奇龄,清代诗人,善于描写自然与人情,作品多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场景。他的诗风清新独特,具有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江南文化繁荣时期,诗人借助对美丽女子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温柔而细腻的情感。
诗歌鉴赏
《瑞鹧鸪 其三》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优雅的女子形象,展现了江南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美的意境。开篇以“吴娃窈窕裁芳纻”引入,透出女子的温婉与华丽,展现出一种柔美的气质。接着“楚竹参差聚列星”一联,将自然与人物巧妙结合,增添了诗意的层次感。竹子与星星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梦幻的氛围。
随后,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舞蹈与音乐的场景呈现出来,“歌扇影回屏半褶”,“舞裙丝挂箔头钉”,这些生动的细节描绘不仅展现了女子的舞姿之美,也传达出一种轻灵的韵律感。后面的“天上旧曾听鼓瑟,归来几度暮山青”则引发了诗人的思考与回忆,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变迁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既有对美的赞美,又蕴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通过优雅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毛奇龄成功地将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吴娃窈窕裁芳纻: 描绘了女子的优雅和华美,突出了她的形象。
- 楚竹参差聚列星: 用竹子比喻星星,描绘出环境的美。
- 歌扇影回屏半褶: 歌扇的摇动与屏风的半褶形成对比,突出动静结合之美。
- 舞裙丝挂箔头钉: 舞裙的细节表现了女子的精致与典雅。
- 觞迎水曲翻龙㔶: 酒杯与水曲的互动表现了欢乐的聚会气氛。
- 车转花梢动鸽铃: 花枝与鸽子的声音形成生动的画面感。
- 天上旧曾听鼓瑟: 引出对过去的回忆,情感由外向内。
- 归来几度暮山青: 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 竹子比作星星,增强了自然的意象。
- 对仗: 诗句中多处出现对仗工整的现象,增加了语言的美感。
- 拟人: 通过“歌扇影回”和“花梢动鸽铃”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和谐。
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美丽女子的形象和欢乐的聚会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娃: 美丽、优雅的象征。
- 楚竹: 自然美、和谐的象征。
- 歌扇: 音乐和舞蹈的象征,代表着欢乐与生活的节奏。
- 觞: 酒,象征着欢聚与庆祝。
- 暮山: 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吴娃”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美
B. 优雅女子
C. 乡村生活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楚竹”主要用来表达什么? A. 生活压力
B. 自然环境
C. 人物形象
答案: B -
“歌扇影回屏半褶”中的“影回”是指什么? A. 光影变幻
B. 舞姿优美
C. 人物思念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虞美人》:李煜的作品,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感慨。
- 《红楼梦》中的诗词:同样描绘了江南的柔美与细腻。
诗词对比:
- 毛奇龄的《瑞鹧鸪》与李煜的《虞美人》在主题上相近,均表现对女性之美的赞美,但风格上,毛奇龄更注重细节描写,而李煜则多了几分悲伤与怀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清代诗人研究》
- 《江南文化史》
通过以上的解析与学习,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毛奇龄的《瑞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