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遗愤
杜甫
闻道花门将,论功未尽归。
自从收帝里,谁复总戎机。
蜂虿终怀毒,雷霆可震威。
莫令鞭血地,再湿汉臣衣。
白话文翻译
听说花门的将领,功劳未尽便返回了。
自从收复了帝都,谁还统领兵权?
蜜蜂和毒虫终究心怀毒性,雷霆也能震慑威势。
不要让鞭子再沾满鲜血,以免再次弄湿汉臣的衣衫。
注释
字词注释
- 花门:指唐朝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关口,此处用作象征。
- 未尽归:未完成功业便返回,表示对将领的不满。
- 收帝里:指复兴大唐,收复京城。
- 总戎机:掌握军事大权。
- 蜂虿:蜜蜂与毒虫,象征危害。
- 莫令:不要让。
- 鞭血地:指战斗中的血腥场面。
- 汉臣:指汉朝的臣子,这里指代忠臣。
典故解析
此诗的背景与唐朝的战乱及政治动荡有关,诗人对将领的不满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诗句表达出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见长,常常关注民生疾苦,抒发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
创作背景
《遣愤》是在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生困苦的背景下写成的,诗人对战乱的愤懑和对将领不作为的失望,促使他写下这首诗。
诗歌鉴赏
《遣愤》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历史厚重感的诗作。开篇以“闻道花门将”引入,诗人耳闻将领功绩未尽便匆匆归去,流露出对将领的不满,表现出对战乱后国家局势的关切。接着提到“自从收帝里,谁复总戎机”,这句强调了在国家复兴后,权力的分配和军权的掌握成为了重要的问题,诗人通过质问的口吻,表现出对未来的忧虑。
“蜂虿终怀毒,雷霆可震威”一句,使用了比喻手法,蜂虿象征着潜在的危害,而雷霆则象征着威慑与力量,暗示政治斗争的复杂与危险。最后两句“莫令鞭血地,再湿汉臣衣”则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达出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愤慨,呼唤对忠臣的保护,显示出诗人在权力与正义之间的深切思考。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愤怒与忧虑,展示出杜甫对国家未来的深刻关怀与思考,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当下的呼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道花门将,论功未尽归:听闻花门的将领讨论功劳,却未尽功便回归,暗指将领的不作为。
- 自从收帝里,谁复总戎机:自从收复了京城,谁还能掌控军权,表明对将领的失望和对权力真空的担忧。
- 蜂虿终怀毒,雷霆可震威:蜜蜂和毒虫总是怀有毒性,雷霆有强大的威慑力,暗示潜在的危险与威胁。
- 莫令鞭血地,再湿汉臣衣:不要再让鞭子沾满鲜血,以免再湿汉臣的衣服,表现了对无辜者的同情与对战争的反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蜜蜂和毒虫比作潜在的危害。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 夸张:通过“鞭血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当政者的不满与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反思与对忠臣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门:象征军事与权力的关口。
- 蜂虿:象征着潜在的威胁与危害。
- 雷霆:象征着力量与威慑。
- 鞭:象征战争的残酷与对无辜者的伤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遣愤》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
“蜂虿终怀毒”中“蜂虿”指的是什么?
A) 蜜蜂和毒虫
B) 战士
C) 将领
D) 平民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愤怒与忧虑
C) 安宁
D) 无聊
答案
- B) 杜甫
- A) 蜜蜂和毒虫
- B) 愤怒与忧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兵车行》杜甫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李白的诗中多表现豪放与乐观,而杜甫则更多体现出对现实的关切与思考,两者在风格和情感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杜甫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