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时间: 2025-01-04 09:15:28

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

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

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

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
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
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
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雨景,诗人漫步在瓜园中,依偎在竹轩旁。秋天的池水本应清凉,但风中夹杂着树叶的声音显得热闹。透过窗户偶尔能看到外面的景象,屋檐高高的,雨水在上面翻滚。夜深时,书信随雁飞去,想必是为了报答稻米和粮食的恩情。

注释:

字词注释

  1. 摵摵(zǎn zǎn):形容雨声细密。
  2. 瓜园:种植瓜果的园子。
  3. 依依:形容亲近、依偎的样子。
  4. 秋池:秋季的池塘。
  5. 不自冷:并没有因为秋季而感到寒冷。
  6. 风叶:风中夹杂的树叶。
  7. 喧:喧闹、热闹。
  8. 窗迥:窗户高远,视野开阔。
  9. 侵宵:深夜。
  10. 送书雁:指信鸥或雁鸟带信。

典故解析: “稻粱恩”指的是稻米和粮食的恩惠。古代以稻米为主食,形象地表达了农民的辛勤和对生活的依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因其诗风多情而细腻,常有隐喻和象征,深受后人喜爱。他的诗歌常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时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的时期,李商隐身处政治漩涡中,个人生活也多有困扰。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李商隐的《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季时节的雨景,通过对瓜园、竹轩、池塘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诗中“摵摵度瓜园”的细雨声,给人以清新之感,仿佛能够听到雨点打在瓜叶上的声音,传达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情感。

在意境上,诗人并未直接描写雨的悲凉,反而借由“秋池不自冷”和“风叶共成喧”来展现一种温暖的氛围。虽然是秋天,但雨水带来的却是生机与活力,似乎在说即使在秋雨绵绵的日子里,生命依然充满希望。

最后两句“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更是将情感上升到了人文关怀的高度,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恩情,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激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李商隐高超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摵摵度瓜园:细密的雨声传遍了瓜园,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氛围。
  2. 依依傍竹轩:雨声伴随着竹子的摇曳,渲染出一种温馨的场景。
  3. 秋池不自冷:尽管是秋天,池水却没有感到寒冷,暗示着温暖的环境。
  4. 风叶共成喧:风中夹杂着树叶的声音,形成一片热闹的景象。
  5. 窗迥有时见:透过窗户,有时能够看到外面的雨景,表现出一种隔离感。
  6. 檐高相续翻:屋檐高高,雨水不断翻滚,形象地描绘了雨的状态。
  7. 侵宵送书雁:在深夜里,书信随雁飞去,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8. 应为稻粱恩:这些书信的寄送与稻米的恩惠相关,揭示了生存的依赖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书雁”比喻信使,增强了诗的意象。
  • 拟人:将雨声和风叶赋予情感,使得景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在“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中形成了对比,增加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生活中温暖和希望的感悟。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秋雨的诗,更是对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瓜园:象征着丰收和生活的安宁。
  • 竹轩:代表着舒适和宁静的生活环境。
  • 秋池: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变化。
  • 书雁:象征着情感的传递和思念的寄托。

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诗的具体场景,也蕴含着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摵摵”形容的是: A. 声音细腻
    B. 雨水丰沛
    C. 竹子摇曳

  2. “秋池不自冷”说明了: A. 秋天并没有冷意
    B. 池塘水温很低
    C. 雨水让池塘变冷

  3. “应为稻粱恩”中的“稻粱”指的是: A. 书信
    B. 稻米和粮食
    C. 秋天的雨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商隐的《雨》与白居易的《雨霖铃》同为描写雨的诗作,但李商隐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物与情感的交融,而白居易则强调离愁别绪。两者在诗风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李商隐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