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映江潭底有情,
望中频遣客心惊。
巴雷隐隐千山外,
更作章台走马声。
白话文翻译:
柳树的影子映在江潭的水底,充满了情意;我在远望中频频想着客人,心中不禁感到惊慌。巴雷山隐隐约约在千山之外,更加响起了章台的马蹄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柳:指柳树,象征柔情和离别的情感。
- 映:照射、映衬。
- 江潭:江水和潭水,此处指水面。
- 有情:指柳树的影子似乎也带有感情。
- 遣:遣送、放走;这里引申为思念、惦念。
- 巴雷:巴雷山,位于四川与云南交界处。
- 隐隐:模糊不清,远离的样子。
- 章台:古代的一个台名,常作为游乐和送别的场所。
典故解析:
- 章台走马:典出《红楼梦》中的“章台”描述,常用以比喻离别的情景,表现行人离去时的哀伤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其诗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语言华丽著称,常常表达对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柳》创作于李商隐生平波折之际,时值他在官场上屡遭挫折之时,情感上充满了对离别与思念的感慨,展现了他对亲人、朋友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李商隐的《柳》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中通过柳树的影像营造出一种离愁别绪的氛围。开篇以“柳映江潭”引入,柳树映在水中的形象既生动又富有情感,暗示着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紧接着“望中频遣客心惊”,表达了对远方客人的思念之情,心中不禁产生了惶恐和惊慌,体现出李商隐深刻的情感体验。
“巴雷隐隐千山外”则描绘了遥远的山峦,巴雷山的隐约景象传递出一种孤寂感,更加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在最后一句“更作章台走马声”中,章台马声的出现不仅是对古典场景的描绘,更象征着离别的声音,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惆怅。
整首诗以柳树为引子,情景交融,展示了李商隐诗歌的细腻与深邃。诗中的情感层层递进,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情的深切思考,是一首具有浓厚个人色彩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柳映江潭底有情”:柳树在江潭的倒影充满情感,暗示着诗人内心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望中频遣客心惊”:在眺望中频频思念朋友,心中不安,反映了离别的惆怅。
- “巴雷隐隐千山外”:远处的巴雷山隐约可见,象征着遥远的思念与孤独。
- “更作章台走马声”:章台的马声响起,传递出离别的情绪,象征着即将到来的分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的影子比作情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柔情。
- 对仗:前后句形成对仗,使诗歌更加工整。
- 拟人:将柳树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念的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在离别时内心的无奈与感伤。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情感更加真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柔情与离别的情感。
- 江潭:代表水的流动,象征时间的流逝。
- 巴雷山:远方的象征,代表着思念与孤独。
- 章台:古代送别的地点,象征着离别的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柳映江潭”意指什么? A. 柳树的影子
B. 河流的倒影
C. 江潭的水面 -
“巴雷隐隐千山外”中的“隐隐”形容的是? A. 清晰可见
B. 模糊不清
C. 明亮照耀 -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个情感? A. 喜悦
B. 离别与思念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诗人李商隐与杜甫的离别诗作对比:
- 李商隐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杜甫更倾向于社会现实的反思与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集》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