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欲天从竟不疑,
莫言圆盖便无私。
秦中已久乌头白,
却是君王未备知。
白话文翻译:
人们的欲望能够随天意而行,竟然毫不怀疑;
不要说圆形的盖子就没有私心。
在秦地已经很久了,乌头花已经变白,
只不过是君王未曾察觉而已。
注释:
字词注释:
- 人欲:指人类的欲望。
- 天从:顺应天意。
- 圆盖:比喻圆满的事物,暗指权力或利益。
- 乌头白:乌头是一种毒草,白色象征着变化或转变。
- 君王:指统治者。
典故解析:
本诗中的“秦中”可以理解为古代秦国的地方,诗人通过提及秦国的地理,暗示了权力中心的局限性以及统治者的无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晚唐著名诗人,擅长写诗,尤其以情诗和咏怀诗而闻名。他的诗风以含蓄、典雅著称,常常蕴含深厚的哲理和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社会动荡、权臣专权的时期,李商隐以深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对人性欲望的思考。
诗歌鉴赏:
《人欲》一诗透过对人欲与天意的探讨,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无知。诗人以“人欲天从”的开头,表达了人类欲望与天意之间的微妙关系,似乎暗示人们在追求私利时,常常忽视了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自然法则。接着“莫言圆盖便无私”,通过比喻的方式,提及权力和利益的圆满状态,质疑人们是否真的能够在权力面前保持无私的操守。
“秦中已久乌头白”一句,暗示了在权力的中心,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了潜在的危机和变化。乌头花的变化象征着事物的转变,提示人们对现状的警觉。最后一句“却是君王未备知”则将矛头指向统治者,揭示了他们对社会真实状况的无知。这不仅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人们自我欲望的深刻反思。
李商隐的这首诗,既是对人欲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社会政治的深刻批判,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高度责任感和深邃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欲天从竟不疑:指出人类的欲望常与自然法则相悖,但人们对此毫不怀疑。
- 莫言圆盖便无私:以“圆盖”比喻权力,质疑在权力面前是否真的能够保持公正。
- 秦中已久乌头白:暗示在权力的中心,表面繁荣下潜藏着变化和危机。
- 却是君王未备知:直指统治者的无知,警示他们对民间疾苦的忽视。
修辞手法:
- 比喻:以“圆盖”比喻权力,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的和谐感。
主题思想:
全诗揭示了人欲与天意的冲突,反映了人类欲望的无知与统治者的无觉,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警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人欲:象征人性中的私欲与贪婪。
- 圆盖:象征权力与利益。
- 乌头:象征潜在的危险与变化。
- 君王:象征统治者的无知与盲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商隐的《人欲》讨论了什么主题?
A. 自然与人类
B. 权力与欲望
C. 爱情与悲伤
D. 友谊与忠诚 -
“圆盖”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友谊
B. 权力与利益
C. 自然法则
D. 时间 -
诗中提到的“秦中”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昆仑山
B. 古代秦国
C. 长安
D. 洛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 白居易的《卖炭翁》:描绘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疾苦。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比较,王维的作品更多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和谐,而李商隐则侧重于对人欲与权力的批判,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关怀和思考角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