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流三藏一时倾,万轴光凌渤澥声。从此遗编东去后,却应荒外有诸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众多的学派与经典在同一时刻倾注于此,万卷书籍的光芒映照着渤海与洱海的声音。从今往后,这些遗留下来的书籍东去,或许在荒凉的地方将会有学子出世。
注释:
- 九流三藏:指的是当时的各个学派(九流)和佛教的经典(三藏)。
- 倾:倾注、倾斜,形容众多的知识与思想汇聚。
- 万轴:指大量的书籍。
- 光凌:光芒照耀。
- 渤澥:指渤海与洱海,象征广阔的海洋。
- 遗编:留下的书籍。
- 诸生:指学子、士人。
典故解析:
- 三藏:佛教经典的总称,分为经、律、论三部分。
- 九流:古代对各种学派的统称,既包括儒家、道家,也包括杂家、兵家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龟蒙,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擅长五言绝句与律诗。他的诗歌常展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风格清新脱俗,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陆龟蒙得知有学者将经典书籍带回日本的背景下,表达了对文化传播的赞美以及对后世学子的期望。
诗歌鉴赏:
陆龟蒙的《闻圆载上人挟儒书洎释典归日本国,更作一绝以送》是一首富有历史感与文化情怀的诗作。诗中以“九流三藏”开篇,迅速引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出诗人对知识与思想的珍视。接着,“万轴光凌渤澥声”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那些经典书籍在海洋上流转的情景,仿佛可以听见书卷翻动的声音,传达出一种文化交融的美感。
在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思考。“遗编东去后”暗示着这些知识在未来的传播和影响,而“却应荒外有诸生”则是对未来学子和文化的寄望。诗人希望即使在荒凉之地,也能孕育出新的学子来承载与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化自信与责任感,还蕴含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许,具有深远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流三藏一时倾:众多学派与经典汇聚一处,象征着思想的繁荣。
- 万轴光凌渤澥声:形容书籍的光辉映射,渤海与洱海的声响象征着文化的传播。
- 从此遗编东去后:指书籍将被带往东边的国家。
- 却应荒外有诸生:在偏远的地方,可能会有学子诞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万轴光凌”与“渤澥声”,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书籍的传播比作光芒与声音,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知识与文化传播的赞美,表达了对未来学子的期待,反映出诗人对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深刻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九流三藏:象征传统文化的丰富与深厚。
- 万轴书籍:代表知识的广泛与多样。
- 荒外诸生:象征希望与未来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九流三藏”指的是什么? A. 各个学派与佛教经典
B. 古代的兵器
C. 诗人的名字
答案: A -
诗中提到的“万轴光凌”主要表达了什么? A. 书籍的光辉
B. 海洋的声音
C. 学子的欢笑
答案: A -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对历史的怀念
B. 对文化传播的赞美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陆龟蒙的《闻圆载上人挟儒书洎释典归日本国,更作一绝以送》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文化与知识传播的重视,但陆龟蒙更侧重于对未来学子的期望,而王维则是对友人的深情寄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