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越溪自古好风烟,盗束兵缠已半年。
访戴客愁随水远,浣纱人泣共埃捐。
临焦赖洒王师雨,欲堕重登刺史天。
早晚山川尽如故,清吟闲上鄂君船。
白话文翻译:
越溪自古以来就有美丽的风景和烟雾缭绕,但如今却被盗贼和兵戈困扰了半年。去拜访戴先生的客人们,忧愁随着水流而远去;浣纱的女子也因战乱而泪流满面,衣物随泥土而弃。临近焦山,靠着王师的雨水,想要重登刺史的高位。早晚山川依旧如故,清吟之声悠然上了鄂君的船。
注释:
- 越溪:指越地的溪流,古人常以“越”指代越南地区,风景如画。
- 盗束兵缠:意为盗贼和军队的围困。
- 访戴客:可能指拜访戴叔伦等名士的客人。
- 浣纱人:指河边洗衣的女子,象征着和平生活的恬淡。
- 王师:指王朝的军队,暗示希望依靠国家的力量。
- 刺史天:刺史是地方官员,登高显位的愿望。
- 鄂君:指鄂州的君主,可能是李白的朋友,象征着文人雅士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龟蒙,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五言诗和七言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风格清新脱俗,常蕴含深刻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伤越》创作于战乱时期,诗人以越溪的美景引入,表达对战乱带来的痛苦与忧愁,借以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无奈。
诗歌鉴赏:
《伤越》一诗,描绘了越溪的自然风光与人间疾苦的对比,通过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和对时局的无奈。诗的开头便以“越溪自古好风烟”引入,展现出越地的美丽,然而接下来的“盗束兵缠已半年”则瞬间打破了这种宁静,突显出社会动荡的现实。这里的对比手法使得读者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悲痛与无力。
“访戴客愁随水远,浣纱人泣共埃捐”中,诗人通过访客与浣纱人的情感,反映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增添了诗的悲剧色彩。“临焦赖洒王师雨”则表达了对王朝军队的期待与依赖,期望能借助国家的力量重振生活。然而,“欲堕重登刺史天”又折射出对权力的渴望与无奈,揭示了当时士人的复杂心态。最后,诗人以“早晚山川尽如故,清吟闲上鄂君船”收尾,展现出一种淡然的心态,虽然外界动荡不安,但内心依然渴望着宁静与和谐。整首诗通过清丽的风景和哀伤的情感交织,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越溪自古好风烟:越溪自古以来就是风景如画的地方。
- 盗束兵缠已半年:然而现在正遭受盗贼和战争的困扰,已经持续了半年。
- 访戴客愁随水远:前来拜访戴先生的客人们,忧愁随着水流而去,表达了心中对故乡的忧虑。
- 浣纱人泣共埃捐:浣纱的女子因战乱而泪流满面,衣物被泥土所覆盖,象征着失去和悲伤。
- 临焦赖洒王师雨:在焦山附近,期待王朝的军队能够带来雨水,象征着救助。
- 欲堕重登刺史天:渴望重登高位,表达了对权力的追求。
- 早晚山川尽如故:不过无论如何,山川依旧不会改变。
- 清吟闲上鄂君船:最后,诗人希望能够悠然自得,乘船吟唱,寻找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自然美与战争苦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拟人:如“愁随水远”,使情感更为生动。
- 象征:浣纱人象征着美好生活的破碎,王师象征着希望的寄托。
主题思想:
该诗揭示了战乱带来的困扰与对和平生活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与对现实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越溪:象征着美丽的自然与安宁的生活。
- 盗贼与兵戈:代表了战争与动荡。
- 浣纱人:象征着普通人的苦难与无奈。
- 王师:象征着国家力量与希望。
- 刺史:象征着政治权力与个人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越溪”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江南
B. 越南
C. 西北
D. 北方 -
诗人在诗中提到的“浣纱人”象征着什么?
A. 士人
B. 战士
C. 普通百姓
D. 商人 -
诗句“欲堕重登刺史天”中“刺史”指的是什么?
A. 一种美食
B. 地方官员
C. 战士
D. 文人
答案:
- B. 越南
- C. 普通百姓
- B. 地方官员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陆龟蒙的《伤越》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陆诗更侧重于自然美与人情的对比,而杜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两者都以深情的笔触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对和谐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