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重居寺
作者:张祜 〔唐代〕
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
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重廊标板榜,高殿锁金环。
更问寻雷室,西行咫尺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重居寺的景色。寺庙的浮图(塔)在城郭附近,长时间地羡慕僧人悠闲的生活。竹林小径深入院落,松树门远远地面对着山峦。长廊上悬挂着标志,宏伟的殿堂锁住了金色的环。更进一步询问雷室的位置,向西行走仅在咫尺之间。
注释
- 浮图:指佛教的塔,常用于安放舍利或佛像。
- 长日:漫长的一天,形容时间的悠闲。
- 羡僧闲:羡慕僧人的闲适生活。
- 竹径:竹子小路,指通往院子的路。
- 松门:松树做的门,暗示着清幽的环境。
- 重廊:指重叠的走廊。
- 标板榜:指悬挂的牌子,可能是寺院的标志或指示。
- 高殿:指寺庙的殿堂。
- 锁金环:意指殿堂的金环被锁住,象征着神圣和庄严。
- 雷室:可能指寺中的某个特定房间,常与佛教的修行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细腻的描写而著称。他的诗多描写山水、寺庙等自然景色,体现出一种隔世的宁静与淡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张祜对重居寺的游览之际,反映了他对僧人闲适生活的羡慕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在唐代,寺庙常是文人墨客寄情抒怀之地,张祜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追求宁静生活的愿望。
诗歌鉴赏
张祜的《题重居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重居寺的宁静与美丽。全诗以“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开头,直接引入了作者的感受,表现出他对寺庙和僧人生活的向往。接着,诗中描绘了“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幽静的氛围,仿佛自己也步入了这个静谧的环境。
诗中“重廊标板榜,高殿锁金环”的描写则展示了寺庙的庄重与神圣,金环的锁住象征着佛教教义的严谨与不可侵犯。最后一句“更问寻雷室,西行咫尺间”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真理与智慧的渴望,想要进一步探寻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张祜通过简单而含蓄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浮图经近郭:浮图在城外,暗示寺庙的存在与城市的距离。
- 长日羡僧闲:长时间看着僧人的闲适,表现了作者的羡慕。
- 竹径深开院:竹林小径通向院落,暗示了幽静与隐秘。
- 松门远对山:松树门外遥望山峦,渲染出一种广阔的自然景观。
- 重廊标板榜:长廊上悬挂的标志,强调了寺庙的文化内涵。
- 高殿锁金环:殿堂的金环象征着神圣,暗示佛教的严谨性。
- 更问寻雷室:进一步询问特定的修行地点,表现出对智慧的追求。
- 西行咫尺间:向西行走,距离并不遥远,象征着修行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比喻:将寺庙的景象比作心灵的宁静,增强了情感深度。
- 意象:浮图、竹径、松门等意象构成了诗的核心,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宁静与闲适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图:代表着佛教的象征,传达出神圣与宁静。
- 竹径:象征着清幽,代表着自然与和谐。
- 松门:松树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暗示着生命的延续与安宁。
- 高殿:象征着佛教的宏伟与庄严。
- 雷室:代表着修行与内心的探索,象征着智慧与启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浮图”指的是什么?
- A. 佛教的塔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建筑
-
“长日羡僧闲”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羡慕
- C. 愤怒
-
“松门远对山”中的“松门”象征了什么?
- A. 密闭
- B. 生命的延续
- C. 城市的喧嚣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居秋暝》王维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与《题重居寺》均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内心的宁静,但王维的作品更加强调山水的融洽与和谐,而张祜则更关注于寺庙文化的深邃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是对《题重居寺》的全面分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