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道中作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4 09:59:13

秋滩一望平,远远见山城。

落日啼乌桕,空林露寄生。

烧畬残火色,荡桨夜溪声。

况是曾游处,桑田小变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滩一望平,远远见山城。
落日啼乌桕,空林露寄生。
烧畬残火色,荡桨夜溪声。
况是曾游处,桑田小变更。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滩涂一眼望去平坦无垠,远处隐约可见山中的城镇。夕阳西下,乌鸦在桕树上鸣叫,空旷的林间露水滋养着寄生植物。烧过的田地上残留着火光,夜晚的溪水荡漾着划桨的声音。更何况这里还是我曾经游玩的地方,如今桑田已经小有变化。

注释:

  • 秋滩:指秋天的滩涂,形容景色的宁静与辽阔。
  • 山城:指远处的山中城镇,象征人文气息。
  • 啼乌桕:乌鸦在桕树上鸣叫,表现出秋天的萧索。
  • 寄生:指寄生植物,象征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循环。
  • 烧畬:指烧过的田地,表现出农作物的收割与田园的变化。
  • 桑田:桑树和田地的结合,历史上常用来比喻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字仲明,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主要以五言绝句和律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张祜游历江西时,正值秋天,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故地的怀念和对岁月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江西道中作三首 其三》是张祜在游历江西时所作,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岁月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秋滩一望平”,以极简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辽阔的秋季图景,给人一种开阔的视觉体验,仿佛可以感受到秋天的空气清新与宁静。接下来的“远远见山城”则通过远景的描绘,引入了人文因素,营造出一种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关怀的氛围。

“落日啼乌桕”描绘了秋日黄昏时分,乌鸦在树上叫唤,营造出一种萧瑟的秋意,暗含孤独和惆怅的情感。再加上“空林露寄生”,则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无常,寄生的植物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依存。

最后两句“烧畬残火色,荡桨夜溪声”则紧密结合了人与自然的互动,既有秋天收获后的残火,又有夜晚划船的声音,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自然交响。诗的最后一句“况是曾游处,桑田小变更”不仅表达了对故地的怀念,也暗示着时间的推移与环境的变化,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滩一望平:描写了秋天滩涂的开阔平坦,给人一种广袤的感觉。
  2. 远远见山城:远处的山城为画面增添了层次,暗示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的结合。
  3. 落日啼乌桕:夕阳下的乌鸦鸣叫,渲染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4. 空林露寄生:空旷的树林中,露水滋养着寄生植物,象征生命的延续。
  5. 烧畬残火色:烧过的田地,残留的火光象征着过去的劳作与收获。
  6. 荡桨夜溪声:夜晚的溪水声,传递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氛围。
  7. 况是曾游处:作者自述曾在此游玩,表达对故地的情感。
  8. 桑田小变更:桑田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无情与事物的变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烧畬残火色,荡桨夜溪声”形成对比,增强节奏感。
  • 意象:以自然景象及情感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深情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江西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地的怀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生命的无常。

意象分析:

  • 秋滩:象征宁静、辽阔,展现秋天的特征。
  • 山城:代表人类的生存与文化。
  • 乌桕:寄托孤独与思索。
  • 寄生:象征生命的坚韧与自然的轮回。
  • 烧畬:代表人类的耕耘与收获。
  • 夜溪:传递宁静与生动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山城”指的是什么? A. 自然山水
    B. 人类居住的地方
    C. 诗人的故乡

  2. “落日啼乌桕”中的“乌桕”是指哪种植物? A. 松树
    B. 桕树
    C. 柳树

  3. 诗中表达了对故地的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怀念
    C. 忧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张祜 vs. 王维:两者都描绘自然,但张祜更注重人文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融合了禅意与自然。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