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坐对仙峦暝,归防竹径幽。
玄亭虽寂寞,清话且淹留。
书足挥毫兴,宵添秉烛游。
游仙何必赋,即此是丹丘。
白话文翻译:
对着如仙境般的山峦,在昏暗的暮色中,我缓缓走回那条幽静的竹径。虽然这座玄亭显得寂寞,但我和友人的谈话却依然悠长。写字的兴致已足,夜晚的游玩在烛光下更加增添了乐趣。游仙的诗歌何必去赋予呢?在这里就如同是人间仙境。
注释:
- 仙峦:指如仙境般的山峰。
- 暝:昏暗、傍晚。
- 归防:缓缓回归、归返。
- 竹径:竹子铺成的小路。
- 玄亭:阴暗寂静的亭子。
- 清话:清雅的谈话。
- 挥毫:写字、作诗。
- 宵:夜晚。
- 秉烛:手持蜡烛。
- 游仙:指游玩或与仙人有关的诗歌。
- 丹丘:指人间的美好场所或理想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之,号退庵,晚号青霞山人,明代文学家、诗人,以工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洒脱,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杨慎晚年,正值明代中期,社会动荡与文化的沉淀使得杨慎在诗中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友谊与自然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与友人相聚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际关系的独特理解。诗歌开篇“坐对仙峦暝”,便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山峦在晚霞映照下如同仙境。接着诗人回归竹径,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仿佛与世无争。虽然“玄亭虽寂寞”,但诗人与友人间的“清话”却使得这份寂寞变得温暖而悠长。此处,诗人以闲适的态度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书足挥毫兴”一句,体现了诗人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写字、作诗成为他夜晚消遣的重要方式。而“宵添秉烛游”则加强了夜晚的氛围,烛光摇曳中,友人之间的交流更显珍贵。诗的最后“游仙何必赋,即此是丹丘”更是点明了诗歌的主题,真正的仙境不必在于诗歌中描述的神秘,而在于此时此刻的友谊与自然的结合。
总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杨慎对自然与友谊的深切感悟,更通过简洁的语言与意象,传递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坐对仙峦暝:与山峦相对而坐,暮色中显得宁静。
- 归防竹径幽:缓缓返回那条幽静的竹林小路。
- 玄亭虽寂寞:虽然这座亭子显得略微冷清。
- 清话且淹留:但我与友人之间的谈话却十分清雅,且让人留恋。
- 书足挥毫兴:写字的兴致已经足够。
- 宵添秉烛游:夜晚的游玩在烛光下倍感欢愉。
- 游仙何必赋:游玩仙境的诗歌何必去赋予呢?
- 即此是丹丘:在这里就仿佛是人间的仙境。
-
修辞手法:
- 比喻:“仙峦”比喻自然的美丽。
- 拟人:将“清话”赋予生命般的情感。
- 对仗:如“坐对”与“归防”,体现诗歌的工整。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与友谊的珍视,借助宁静的环境与亲密的交流,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意象分析:
- 仙峦: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超凡脱俗的理想。
- 竹径:代表着宁静、幽雅的生活状态。
- 玄亭:体现出一种孤寂与内心的反思。
- 烛光:象征着温暖与人际交往的灯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归防竹径幽”中的“幽”是什么意思? A. 明亮
B. 幽静
C. 喧闹 -
作者杨慎生活在哪个朝代? A. 唐代
B. 明代
C. 宋代 -
诗中提到的“游仙”指的是什么? A. 游玩仙境的诗歌
B. 游玩山河
C. 游览名胜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更多的是对孤独的沉思。
- 李白《夜泊牛津》:以更为豪放的态度表现了对自然的狂热与对人生的思考,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杨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