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茶山探梅》
时间: 2025-01-16 22:08:12意思解释
暗香·茶山探梅
作者:郑猷 〔近代〕
原文展示
峭寒消息。在远山影外,溪南溪北。唤醒玉蟾,扶起花魂小屋里。清梦阑宵醒未,嗟风雪龙潭孤寂。尽屏却人世铅华,仙子貌姑射。香国。乱尘隔。顾瘦影自怜,半簃幽碧。破春似客。空谷无人杳难觅。吹鬓东风易换愁,听彻江城京笛。问夜夜林下伫,有谁耐得。
白话文翻译
在这凛冽的寒风中,远山的影子在溪水南北间摇曳。唤醒了玉蟾,扶起了小屋中花的灵魂。清梦在夜深时醒来,叹息着风雪在龙潭的孤寂。将世间的铅华尽数抛弃,仿佛仙子般的美丽。香气的国度,尘世的纷扰相隔。回头看那瘦弱的身影,心中自怜,半窗的幽静碧色。春天如同客人般到来,空谷中无人,难以寻觅。轻柔的东风容易改变忧愁,却听到江城中的笛声清晰。问你在每个夜晚的林下静候,究竟有谁能够忍耐这样的孤独呢?
注释
- 峭寒:形容寒冷的天气。
- 玉蟾:指月亮,古代诗歌中常用来代表美好事物。
- 花魂:指花的灵性,象征着花的美丽与生命。
- 龙潭:可能是指特定的地点,也可作隐喻,表示深邃与孤独。
- 铅华:指尘世的繁华与奢华。
- 姑射:传说中的仙女,象征美丽与超凡脱俗。
- 香国:意指香气的地方,可能代表一种理想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猷,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主题,风格清新隽永,常用古典的修辞手法。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一个寒冷的季节,可能是诗人对梅花的探寻及对春天到来的期待。正值寒冬,诗中表达了对孤独和美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交融。
诗歌鉴赏
《暗香·茶山探梅》是一首充满了自然意象和深刻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在寒冬中对梅花的向往及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诗的开头便以“峭寒消息”引入,表明了寒冷的环境与梅花的脆弱生命之间的对比。诗人在远山与溪水间的观察中,唤醒了“玉蟾”,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表达了对孤独和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清梦阑宵醒未”,在夜深人静之时,梦境与现实交错,令人沉思。在“尽屏却人世铅华”中,诗人抛弃了尘世的繁华,向往一种超脱的境界,体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放下。
“顾瘦影自怜”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孤独身影的怜惜,同时“破春似客”的形象,似乎暗示着春天的到来是短暂而易逝的,令人感慨。最后的“问夜夜林下伫,有谁耐得”,提问的方式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孤独,仿佛在诉说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无声叹息。
整首诗以清幽的意象、细腻的情感以及哲思的内涵,构成了一幅寒冬中梅花探寻的画面,令人沉醉其中,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峭寒消息:寒冷的天气传来消息,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在远山影外,溪南溪北:描绘了远方的山影与溪水的交错,展现自然景色。
- 唤醒玉蟾,扶起花魂小屋里: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
- 清梦阑宵醒未:梦境与现实交错,表达诗人的思索与期待。
- 嗟风雪龙潭孤寂:感叹风雪中的孤独情绪。
- 尽屏却人世铅华:抛弃世俗的繁华,向往内心的宁静。
- 仙子貌姑射:借用神话中的仙女形象,表现理想中的美丽。
- 香国,乱尘隔:香气的世界与尘世的混乱相隔,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 顾瘦影自怜:自我怜惜,表现孤独的情感。
- 破春似客:春天如同访客般短暂而可遇不可求。
- 空谷无人杳难觅:空旷的山谷中,难以寻觅生命的迹象。
- 吹鬓东风易换愁:东风轻柔,却也容易带来忧愁。
- 听彻江城京笛:听到江城的笛声,唤起内心的情感。
- 问夜夜林下伫,有谁耐得:提问的方式表达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客人,表现其短暂性。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类情感。
- 对仗:如“溪南溪北”和“香国乱尘隔”等,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孤独、对理想美好的追求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细腻描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峭寒: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严酷的外部环境。
- 玉蟾:代表美好的事物与追求。
- 花魂:象征生命与美。
- 龙潭:深邃与孤独的象征。
- 香国:理想与美好生活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峭寒消息”指的是什么?
- A. 冷的天气
- B. 远方的山影
- C. 春天的到来
-
诗人使用“破春似客”来表达什么?
- A. 春天的短暂性
- B. 春天的美丽
- C. 春天的凶险
-
诗中“顾瘦影自怜”表达了诗人的哪种情感?
- A. 自豪
- B. 孤独与怜惜
- C. 兴奋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郑猷的《暗香·茶山探梅》与李白的《月下独酌》有相似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主题,前者更注重自然环境的描写,而后者则更聚焦于个人情感的宣泄。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现代诗人传记》
- 《古典诗词修辞手法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