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 水仙》

时间: 2024-12-29 17:45:49

秋花过了。

对满除残叶,双鬟催扫。

试卷重帘,别有幽香送晴沼。

汉口烟波正杳。

况洛水、微茫难到。

想罗袜、定怯深寒,恋此一亭小。

清晓。

为谁好。

待翠被香残,冶妆侵早。

下阶一笑。

摘取怜他鬓边袅。

欹石浅栏相映,应不比、镜中低照。

钗溜也、斜立处,更须悄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花过了。对满除残叶,双鬟催扫。试卷重帘,别有幽香送晴沼。汉口烟波正杳。况洛水微茫难到。想罗袜定怯深寒,恋此一亭小。清晓。为谁好。待翠被香残,冶妆侵早。下阶一笑。摘取怜他鬓边袅。欹石浅栏相映,应不比镜中低照。钗溜也斜立处,更须悄悄。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花已经谢了,满地都是残叶,双鬟(指发髻)催促着清扫。轻轻掀开帘子,幽香悄然送入晴朗的水面。汉口的烟波迷离而不可识,洛水的微茫难以到达。想必穿着罗袜的她一定害怕深秋的寒冷,恋恋不舍地望着这座小亭子。清晨的光辉,为谁而好呢?待到翠色的被子香气渐散,妆容已经侵染了这早晨的美好。下阶轻轻一笑,摘取那娇怜她鬓边的花。倚靠在石栏上,映照的影子应当不比镜子中的影子低。那钗子也斜立在一旁,更要悄悄地。

注释:

  • 双鬟:双鬟是古代女性的发髻,表示女子的美丽。
  • 幽香:指女子身上的香气,隐约而美好。
  • 汉口:古代地名,指武汉地区。
  • 洛水:指洛河,古诗中常用以象征水流或思念之情。
  • 罗袜:轻薄的袜子,暗示女子的柔美和细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良年,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情感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清代,正值秋冬之交,诗人通过描写秋花与寒冷的景象,表现出对女子柔美的赞美与思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温婉形象的推崇。

诗歌鉴赏:

《暗香 水仙》是一首充满诗意与情感的作品。全诗通过对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色描绘,引出了对女子的思念之情。开头部分“秋花过了”,即以时间的流逝开启,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随之而来的是对清晨的描绘,作者用“幽香送晴沼”这一句,既表现了自然的美丽,又暗示了女子身上那难以言喻的魅力。

通过细致的描写,诗中展现了女子的娇羞与美丽,“下阶一笑,摘取怜他鬓边袅”,表现出一种温柔的互动与情感的流露。整体语调轻柔,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淡淡的爱情期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艺术风格上,李良年采用了对仗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整个诗篇层次分明,意境深远。尤其是“清晓,为谁好”一句,既是对美好清晨的感慨,也是对心中情感的探问,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花过了”:意味着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衰败的一天。
    • “对满除残叶,双鬟催扫”:女子的忙碌与自然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生活的琐碎。
    • “试卷重帘,别有幽香送晴沼”:幽香象征着女子的存在,给人一种温馨的感受。
    • “汉口烟波正杳”:描绘了远方的景色,增添了诗的深度。
    • “想罗袜定怯深寒,恋此一亭小”:表现了对温暖的渴望和对小亭的依恋。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香气比作自然的幽香。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下阶一笑,摘取怜他鬓边袅”,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写自然与女性之美,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秋花:象征着生命的结束与凋零,带有一丝忧伤的情感。
  • 幽香:代表女子的柔美与气质,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清晓: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暗示未来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秋花过了”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喜悦
    • C. 无奈
  2. “双鬟催扫”中的“双鬟”指的是什么?

    • A. 发髻
    • B. 头饰
    • C. 衣服
  3. 诗中提到的“幽香”最能代表什么?

    • A. 自然的香气
    • B. 女子的气质
    • C. 情感的流露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孤独与李良年《暗香 水仙》中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表现出豪放不羁,后者则是细腻柔和的情感流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李良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