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裴补阙吴寺见寻(一作酬袁补阙中天寺见寄)》

时间: 2025-01-01 11:20:21

东林初结构,已有晚钟声。

窗户背流水,房廊半架城。

远山重叠见,芳草浅深生。

每与君携手,多烦长老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林初结构,已有晚钟声。
窗户背流水,房廊半架城。
远山重叠见,芳草浅深生。
每与君携手,多烦长老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东林寺初建时的景象,远处传来了傍晚的钟声。窗户后面是流淌的溪水,房屋的廊道一部分建在城墙上。远方的山峦层层叠叠,而芳草则生长得稀疏而又茂盛。每次和你携手漫步时,总是要麻烦长老来迎接。

注释

  • 东林:指东林寺,位于江南地区,是著名的佛教寺庙。
  • 晚钟:指晚上的钟声,通常是寺庙中的钟声,具有宁静和宗教气氛的象征。
  • 窗户背流水:窗户后面流淌着溪水,营造出一种自然清幽的氛围。
  • 房廊半架城:房子的廊子一部分建在城墙上,表现出建筑的独特和环境的交融。
  • 远山重叠:指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
  • 芳草浅深生:芳草生长得有深有浅,表现了生机与自然的变化。
  • 携手:指与友人或爱人一起散步,表达了亲密的友情或爱情。
  • 长老:指寺庙中的长者或僧侣,通常是受人尊敬的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约公元775年-约835年),字公雅,号白云,唐代诗人,出身于官宦家庭。他以诗词见长,作品多以山水、田园和友情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皇甫冉的诗作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常与友人交流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时期,当时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东林寺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相聚的珍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酬裴补阙吴寺见寻》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人通过对东林寺环境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恬淡悠然的心境。诗的开头“东林初结构,已有晚钟声”便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晚钟声在寺庙中回荡,仿佛在提醒人们放下世俗的繁杂,回归内心的平静。接着,诗人描绘窗外流淌的溪水和房廊架在城墙上的景象,展现了人类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远山重叠见,芳草浅深生”一句,展现了远山的壮丽和草地的生机,诗人透过自然的景象,流露出对生命和友谊的热爱。最后一句“每与君携手,多烦长老迎”则是对友人相聚的渴望,同时又流露出对长者的尊重,体现了儒释道文化交融的意境。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更蕴含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唐诗时期独特的精神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林初结构:描绘东林寺刚刚建成的情景,带有新鲜感。
  2. 已有晚钟声:晚钟声传来,增添了一种宁静和宗教氛围。
  3. 窗户背流水:窗后流淌的溪水,象征自然的流动与生机。
  4. 房廊半架城:房屋的廊道部分与城墙相接,表现出人类与自然的结合。
  5. 远山重叠见: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展现了自然的壮丽。
  6. 芳草浅深生:芳草生长的状态,暗示着生命的多样性。
  7. 每与君携手:与朋友一起散步,表现了亲密的关系。
  8. 多烦长老迎:每次相聚时,长老的迎接,体现了对长者的尊重。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晚钟声”、“芳草”等自然元素的描写,隐喻内心的宁静和生机。
  • 对仗:如“窗户背流水,房廊半架城”,工整的对仗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长者的尊敬。这种思想在唐代诗歌中尤为突出,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际关系和自然环境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林寺:象征着宁静、佛教文化。
  • 晚钟: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沉静。
  • 流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美好。
  • 远山: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壮丽的自然景观。
  • 芳草:代表生命的生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寺庙名称是? A. 西林寺
    B. 东林寺
    C. 南山寺

  2.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长老”是指? A. 年长的人
    B. 寺中的僧侣
    C. 诗人的朋友

  3.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包括哪些元素? A. 山、河、草
    B. 森林、湖泊
    C. 沙漠、海洋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者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王维的侧重点在于孤独与沉静,而皇甫冉则更强调友谊与相聚的愉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