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越山三韵(一本题上有又送陆潜夫五字)
西陵犹隔水,北岸已春山。 独鸟连天去,孤云伴客还。 只应结茅宇,出入石林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越山的美丽景色。西边的陵水还在阻隔,北边的山已经春意盎然。孤鸟在天空中飞去,孤云伴随着旅人归来。想必你应该在这片山林中建个茅草屋,出入于石林之间,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注释:
- 西陵:指的是西边的山陵,代表着一种地理空间的隔阂。
- 犹隔水:还被水隔开,表达一种距离和惆怅的感觉。
- 独鸟:孤独的鸟,象征自由与漂泊。
- 孤云:孤独的云,象征漂泊的旅人。
- 结茅宇:结茅草屋,表示在自然中栖息的愿望。
- 石林:石头和树林的结合,暗示自然的粗犷之美。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孤鸟”和“孤云”可视为隐喻,体现了孤独和自由的主题。古人常用鸟与云来象征人的境遇与心境。此外,茅草屋的意象则反映了隐逸生活的理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富有音乐感。皇甫冉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盛世,文人雅士众多,交流频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唐代,诗人可能在一次出游或访友途中,目睹了越山的自然美景,感受到孤独与自由的交织,因此写下此诗,寄托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越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西陵犹隔水”开篇即点明了地理位置,并引入一种隔阂的情感。接下来的“北岸已春山”则带来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诗中的“独鸟”“孤云”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写照。在这里,孤鸟象征着自由和向往,孤云则表现了旅人的孤独。诗人通过对鸟与云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由与归属的思考,反映出一种人生哲学。
最后两句“只应结茅宇,出入石林间”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描摹,表达了在自然中隐居的愿望。这种对自然的向往,既体现了诗人的生活理想,也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清新、淡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陵犹隔水:描绘了西边的山陵,还被水流阻隔,传达出一种遥远的感觉。
- 北岸已春山:北岸的山已经春暖花开,生机盎然,形成对比。
- 独鸟连天去:孤鸟飞向天空,象征着自由与追求。
- 孤云伴客还:孤云随旅人归来,表现出一种孤独与归属感。
- 只应结茅宇:想必应该在此建个茅草屋,表达隐居的愿望。
- 出入石林间:出入于石林之中,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独鸟”“孤云”比喻人的孤独与自由。
- 对仗:诗句之间如“西陵犹隔水,北岸已春山”,形成鲜明的对比。
- 象征:茅宇与石林象征着隐逸生活的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孤独与自由的哲学思考。诗人在自然中寻找自我,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过一种宁静的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鸟:象征自由、孤独与追求。
- 孤云:象征漂泊与归属感。
- 茅宇:象征隐逸生活的理想。
- 石林:象征自然的粗犷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西陵犹隔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亲近
b) 隔阂
c) 欢快 -
“独鸟连天去”中的“独鸟”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友谊
c) 难过 -
最后一句“出入石林间”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a) 追求名利
b) 隐居自然
c) 旅行冒险
答案:
- b) 隔阂
- a) 自由
- b) 隐居自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表达隐逸生活的诗情。
- 李白《早发白帝城》:展现奔放的旅行情怀,表现与《赋得越山三韵》的隐逸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