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时间: 2025-01-06 11:48:40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意思解释

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作者:韦庄 〔唐代〕

原文展示: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白话文翻译:

我记得那一年在花下的夜晚,初次认识谢娘的时候。
水堂西面的画帘垂下,我们携手暗自约定。
惆怅的是清晨的黄莺与残月,分别后,从此隔绝了音信。
如今我们都成了异乡人,再相见也没有什么缘由。

注释:

  • 谢娘:指诗中的女子,可能是诗人心中的爱慕。
  • 水堂:指楼阁或亭子,通常建在水边。
  • 携手暗相期:暗中约定携手相约,表达初恋的甜蜜与期盼。
  • 惆怅:忧伤、惋惜的情感。
  • 音尘:音信,音信的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庄,唐代诗人,字子美,号梦得,曾任官职,诗风清丽,擅长描绘细腻情感与风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韦庄的晚年,可能表达对往昔恋情的怀念与无奈,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人们情感的渴望与失落。

诗歌鉴赏:

《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是韦庄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展现了初恋的甜蜜与后来的惆怅。开篇便以“记得那年花下”引入,瞬间唤起了读者对美好时光的回忆。词中描绘的深夜、花下场景,营造出浪漫而又温柔的氛围,令人在想象中感受到那份初识的悸动。

“水堂西面画帘垂”,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优雅的环境,画面感极强,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诗中的感情从甜蜜转向惆怅,通过“惆怅晓莺残月”的描写,展示了离别的伤感。最后一句“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更是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令人唏嘘。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讲究,花、月、莺等,都蕴含了浓郁的情感色彩,交织出一幅美丽而又伤感的画面,令人思索流逝的时间和淡去的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回忆起初见的美好时刻,夜色朦胧,花下的邂逅。
  •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描绘了两人约定的场景,传达出甜蜜与期待。
  •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清晨的黄莺与残月象征着离别后的惆怅与失联。
  •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时光荏苒,彼此已成陌路,再无相见的缘分。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晓莺残月”比喻离别的伤感。
  • 对仗:如“携手暗相期”与“相别,从此隔音尘”形成对比,加深情感的对立。

主题思想:整首词以回忆为线索,表达了对初恋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展现了人们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对失去的惋惜。

意象分析:

  • :象征美好与青春,代表初恋的甜蜜。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思念。
  • :代表春天与生机,转而又引发对失去的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谢娘”是谁? A. 诗人的朋友
    B. 诗人心中的爱慕对象
    C. 诗人的母亲
    答案:B

  2. “携手暗相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与甜蜜
    B. 悔恨与伤心
    C. 生气与失望
    答案:A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喜
    B. 无奈与伤感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秦观《鹊桥仙》

诗词对比:韦庄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往昔情感的怀念,但韦庄更侧重于离别后的惆怅,而李清照则更强调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渴望。两者在情感基调上相辅相成,共同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爱情的细腻感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