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湖南荆渚相次陷没》

时间: 2025-01-14 21:31:17

几时闻唱凯旋歌,处处屯兵未倒戈。

天子只凭红旆壮,

将军空恃紫髯多。

尸填汉水连荆阜,血染湘云接楚波。

莫问流离南越事,战馀空有旧山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几时闻唱凯旋歌,
处处屯兵未倒戈。
天子只凭红旆壮,
将军空恃紫髯多。
尸填汉水连荆阜,
血染湘云接楚波。
莫问流离南越事,
战馀空有旧山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和流亡的深刻思考。诗人感叹何时才能听到凯旋的歌声,四处仍然驻扎着未投降的军队。天子仅凭华丽的红旗来壮胆,而将军却只依靠那多的紫色鬓发来自夸。汉水上尸体堆积,湘江的云彩被鲜血染红。不要再去询问南越的流离失所之事,战后的土地上只剩下了曾经的山河。

注释:

字词注释:

  • 凯旋歌:胜利归来的歌声。
  • 屯兵:驻扎军队。
  • 红旆:红色的旗帜,象征着皇权。
  • 紫髯:紫色的胡须,形容将军。
  • 尸填汉水:尸体填满了汉水,形容死亡惨重。
  • 血染湘云:鲜血染红了湘江的云彩。
  • 流离:流亡和离散。
  • 旧山河:曾经的领土和景象。

典故解析:

  • 汉水:指的是长江的一部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战争,象征着血腥历史。
  • 湘云:指湘江,常用来象征南方的水乡,是诗人感伤的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庄(836年-910年),字子华,唐代诗人,以其词作见长,风格清丽流畅,情感细腻。他的诗词多表现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时局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朝末年,正值战乱频繁、朝廷动荡、国家分裂的时期,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又闻湖南荆渚相次陷没》是一首深刻反映战争残酷和历史悲剧的诗。开头两句以“凯旋歌”引入,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结束、国家和平的渴望,然而“处处屯兵未倒戈”却揭示了战争尚未结束的现实,令人感到失望与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对比,展示出天子和将军的虚弱与无能。天子依靠华丽的红旗来增强气势,而将军却只是一味自夸,缺乏实际的战斗能力,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不作为与将领的虚浮。

“尸填汉水连荆阜,血染湘云接楚波”则用直白而震撼的意象描绘了战争的惨烈。此处的汉水、湘云等地名,承载了历史的沉重,鲜血和尸体成为了战争的直接后果,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了对生命的无视与对历史的悲痛。

最后两句“莫问流离南越事,战馀空有旧山河”更是将主题推向高潮:不必再询问南方的流亡和苦难,因为战后的土地只剩下了曾经的山河,历史的荣耀与繁华已成往事,只有苦痛和无奈留存。这句诗的情感深邃而沉重,展现了诗人对国家、人民以及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几时闻唱凯旋歌:表达对和平与胜利的渴望。
  2. 处处屯兵未倒戈:现实是战争尚未结束,四处都是未归的士兵。
  3. 天子只凭红旆壮:天子靠华丽的旗帜自我鼓舞,显出无力感。
  4. 将军空恃紫髯多:将军只凭外表的虚荣,没有实际的能力。
  5. 尸填汉水连荆阜:汉水上尸体堆积,显示出战争的惨烈。
  6. 血染湘云接楚波:鲜血染红了湘江的云彩,传达战争的悲惨景象。
  7. 莫问流离南越事:不必再询问流亡之事,表现出无奈和绝望。
  8. 战馀空有旧山河:战争后的土地只剩下曾经的荣耀,感叹历史的变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尸填汉水连荆阜”,“血染湘云接楚波”,形成鲜明的对比。
  • 隐喻:以“红旆”与“紫髯”象征权力与无能。
  • 夸张:以“尸填汉水”来强调战争的惨烈程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诗人在感慨国家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呼唤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表现出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凯旋歌:象征胜利与和平。
  • 红旆:象征皇权与虚荣。
  • 尸体:战争的牺牲与悲剧。
  • 鲜血:战争的惨烈与痛苦。
  • 旧山河: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战争的胜利
    • B. 对和平的渴望
    • C. 对历史的无奈
    • D. 以上都是
  2. “尸填汉水”的意思是:

    • A. 汉水上有很多船
    • B. 汉水上尸体堆积
    • C. 汉水的水变得浑浊
    • D. 汉水流向远方
  3. 诗中提到的“红旆”象征什么?

    • A. 军队的勇气
    • B. 皇权的象征
    • C. 和平的希望
    • D. 过去的辉煌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韦庄的这首诗更注重对战争后的悲惨景象的描绘,而杜甫则是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来反映国家的动荡与人的忧虑。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但表达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韦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