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作者: 张中行
杏子黄时共画船,
红莲尽处水如天。
伤心半晌浮萍梦,
留取冰绡裹翠钿。
风入户,月窥帘,
莺啼远树不成眠。
行云依旧无消息,
花到荼蘼又一年。
白话文翻译:
在杏子黄熟的季节,我们一起划着画船,
当红莲凋尽的时候,水面如同天空一片蔚蓝。
我伤心了半天,沉浸在浮萍的梦中,
只留下那冰绡包裹的翠钿。
风从窗户吹入,月光透过帘子窥视,
远处的莺啼声让我无法入眠。
行云依旧飘荡,似乎没有任何消息,
花儿在荼蘼时又过了一年。
注释:
- 杏子:指杏子树上的果实,通常在夏季成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画船:指装饰精美的小船,可能是指游玩的轻松情景。
- 红莲:指红色的荷花,象征美丽与短暂。
- 浮萍:水面上的浮萍植物,常用来象征漂泊与无根。
- 冰绡:一种轻薄的丝绸,形象而美丽。
- 翠钿:绿色的饰物,象征珍贵的情感或回忆。
- 荼蘼:指花朵的凋谢,象征生命的轮回和时光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中行(1897-1969),字文华,号雪涛,近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及翻译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张中行的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悟与对时光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国家困顿之时,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过去的怀念。
诗歌鉴赏:
《鹧鸪天》以自然景物作为切入点,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流逝时光的惋惜。首联“杏子黄时共画船”,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杏子成熟的季节,和爱人一起荡舟,渲染了一种甜美而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红莲尽处水如天”,则将诗人放逐的心境与自然景象结合,水面如天的映衬,暗示着诗人内心的空虚与失落感。
“伤心半晌浮萍梦”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浮萍般的梦中沉沦,浮萍象征着无根和漂泊,反映出诗人的内心孤独与无奈。此时,留取的“冰绡裹翠钿”则是一种美好的回忆,虽已逝去,但仍旧珍藏在心底。
接下来的两句“风入户,月窥帘”,描绘了一种氛围的营造,风和月象征着时间的流动,诗人似乎在孤独中等待着什么。后面的“莺啼远树不成眠”,生动地呈现出夜晚的寂静与诗人心头的惆怅。
最后两句“行云依旧无消息,花到荼蘼又一年”,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行云无迹,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无奈,而荼蘼花开又一年的意象,令人唏嘘,时光的流转带走了曾经的美好,留下的只有回忆与惆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无奈,传达出一种深沉的生命思考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杏子黄时共画船:描绘杏子成熟的季节,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暗示着美好的回忆。
- 红莲尽处水如天:水面如天,暗示着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融合,同时引发对过往的感慨。
- 伤心半晌浮萍梦:浮萍象征无根,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伤感。
- 留取冰绡裹翠钿:珍藏的回忆与美好,虽已逝去却依然难以忘怀。
- 风入户,月窥帘:描绘夜晚的静谧与孤独,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莺啼远树不成眠:远处的莺啼声让人无法入眠,象征思念的情感。
- 行云依旧无消息:时间的流逝与无常,似乎在等待什么。
- 花到荼蘼又一年:时间的无情,花开花落,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水如天”比喻水面如天空,增添了诗的意境。
- 拟人:将自然的风和月赋予了情感,营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 对仗:如“风入户,月窥帘”,平衡了句式,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往昔的追忆。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子:象征着青春的美好与甜蜜。
- 红莲:美丽而短暂的事物,象征生命的无常。
- 浮萍:无根漂泊,象征孤独与无助。
- 风与月:象征时间的流动与生活的无常。
- 莺啼:象征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张中行
- C. 苏轼
-
“杏子黄时共画船”中“杏子”象征什么?
- A. 忧伤
- B. 美好回忆
- C. 生命的短暂
-
诗中提到的“浮萍”象征着?
- A. 安定
- B. 漂泊与无根
- C. 丰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诗词对比: 张中行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展示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但张中行的诗更加强调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女性的柔情与无奈。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精选》
- 《张中行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