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舜谟赵允书高德公三子晚过因谈诗法漫赋长歌兼述别意》
时间: 2025-01-19 15:35: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峨冠野服非凡质,对榻论诗坐终日。
力搜东海宝珠来,法转西天龙象出。
楚猿乱聒夜冥冥,谁听湘妃鼓瑶瑟。
欲为古调高可跻,赋声好振太行西。
莫画少陵神自合,更深梦落浣花溪。
江通鱼腹山无隔,月照峨眉路不迷。
醒来归思候晨鸡,春草未生羸马嘶。
黄金筑台战国术,何必郭生志与齐。
凤城花时兴逾远,北岳有灵迎杖藜。
攀萝蹑屐殊萧散,笔扫层崖秃千管。
气横大漠雕不飞,响彻空林虎应断。
荷衣独立最高峰,老骨欲仙无寒煖。
洗兵焉得挽天河,阴山单于近纳款。
尚思朋辈共离樽,燕赵茫茫目力短。
壮怀奋激歘乘风,若木扶桑指顾中。
他年相见重把手,宁羡征南矍铄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作者描绘了一个文人雅士的形象,他身着华美的冠服,闲坐在榻上,整日讨论诗歌。他努力寻觅东海的珍珠,运用古老的诗法,仿佛从西天召唤出龙象。夜晚的楚地猿声阵阵,谁能听到湘妃鼓瑶瑟的声响呢?他渴望能以古调登高,吟唱的声音能够传遍太行山。而在少陵神的笔下,梦中又更深地沉醉于浣花溪。江水通往鱼腹之地,山间没有阻隔,月光照耀下的峨眉山,路途也不会迷失。醒来后,他的思绪又归于晨鸡的鸣叫,春草尚未生长,瘦马在嘶鸣。黄金筑成的台,是战国时期的技艺,何必依赖郭生志与齐国的功名呢?在凤城花开的时节,北岳有灵气迎接他。攀爬藤萝,脚踏山间小路,显得尤为冷清,笔扫千管,写下层崖的壮阔。大漠之上,雕翅不飞,空林之中,虎啸声震耳欲聋。他独自一人伫立在最高峰,虽年老骨弱,却渴望成仙,无论寒暖。要想洗兵,如何能挽回天河,阴山的单于已近,准备归附。他仍在思念朋友,共饮离别的酒,燕赵之间,目光也显得短浅。壮志激昂,乘风而起,若木扶桑在指顾之间。希望来年再见时,重握手掌,宁愿羡慕那些征南的长者。
注释
- 峨冠野服:指华丽的帽子和朴素的衣服,象征文人的身份与气质。
- 榻:一种古代的卧具,诗中表示休息或闲坐的地方。
- 东海宝珠:象征珍贵的文采或才华。
- 龙象:神话中的神兽,象征宏伟的气概与力量。
- 楚猿、湘妃:典故,楚地的猿声与湘妃的鼓声,表达孤独与思念。
- 黄金筑台:指古代的豪华建筑,隐喻文学成就。
- 凤城、北岳:地名,象征文化的丰饶和灵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其诗歌和散文闻名,善于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其作品风格灵动、自然,深受文人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谢榛与友人聚会时,讨论诗法,表达了他对诗歌的热爱以及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诗中展现了对古典诗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诗歌的韵律与对仗,内容上则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对友谊的珍视。全诗以“对榻论诗”开篇,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接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古调的向往,传达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友人的思念,表现出一种孤独的哲学思考。在描绘夜色与自然时,诗人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楚猿乱聒”、“月照峨眉”,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的层次感,还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
诗的最后几句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期待,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古典的意象与现代的思考,展现了谢榛作为一位文人对生活、友谊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峨冠野服非凡质:开头即引入作者的身份与气质,强调他虽身着华服,但内心非凡。
- 对榻论诗坐终日:描绘闲适的生活状态,整日沉浸在诗歌的讨论中。
- 力搜东海宝珠来:表达对珍贵诗歌的追求。
- 法转西天龙象出:用神话中的生物象征诗法的变幻多端。
- 楚猿乱聒夜冥冥:描绘夜晚的孤独,传达一种寂寞的情感。
- 欲为古调高可跻:渴望在古调中找到共鸣。
- 赋声好振太行西:志向高远,希望自己的诗歌能传遍四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黄金筑台”比喻成就。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工整的对仗,增强了音乐感。
- 意象:如“楚猿”、“湘妃”构建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诗”为中心,围绕对古典文化的追求、对友谊的思念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展开,展现了文人特有的孤独与理想。
意象分析
- 峨冠:象征文人的身份与气质。
- 宝珠:代表珍贵的才华与文采。
- 龙象:象征力量与恢弘的气势。
- 湘妃鼓瑶瑟:传达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 春草、晨鸡:象征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东海宝珠”象征什么?
- A. 珍贵的物品
- B. 文才与诗歌
- C. 自然景观
-
填空题:诗中描写的“楚猿”代表了诗人对____的情感。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黄金筑台”是指传统的豪华建筑。 (对 / 错)
答案
- B
- 孤独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与谢榛:两位诗人在表达孤独与对友谊的向往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显豪放,谢榛则多了一份细腻与沉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