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东都令狐留守相公(一作奉寄东都留守令狐相公)》
时间: 2025-01-01 11:47: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除官东守洛阳宫,
恩比藩方任更雄。
拜表出时传七刻,
排班衙日有三公。
旌旗严重临关外,
庭宇清深接禁中。
三十六峰诗酒思,
朝朝闲望与谁同。
白话文翻译
我卸任后被派往东都洛阳守卫,
这份恩宠比那些地方官员更加显赫。
我在拜表时,报告传送一刻钟,
每天在衙门的班次中有三位公卿。
旌旗高高飘扬,威严临近边关,
庭院清幽深邃,接近禁中。
三十六座峰峦让我思绪万千,
每天都在闲望,这样的景致和谁同享?
注释
- 除官:指卸任官职。
- 东守:指在东都洛阳守官。
- 恩比藩方:指恩宠比起地方藩镇的官员更显赫。
- 拜表:指向朝廷呈报,请求任职。
- 七刻:古代计时单位,约为一刻钟。
- 三公:古代最高的三位官职(太师、太傅、太保)。
- 旌旗:指军队或官府的标志,象征威严。
- 禁中:指皇宫内,通常是禁地。
- 三十六峰:指洛阳附近的山峰,象征高雅的生活情趣。
典故解析
“东都”指的是洛阳,这里是唐代的东都,曾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诗中提到的“旌旗”、“三公”反映了当时官员的权力与地位,而“庭宇清深”则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暗指诗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合,唐代诗人,字子文,号阮山,生于公元约780年,卒于846年。他以五言和七言诗闻名,作品多描写乡土风情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姚合任职东都期间,表现了他对官职的感慨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姚合的细腻情感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中,作者以“除官东守”开篇,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和对官场生活的反思。通过描绘东都洛阳的美丽景色,姚合表达了对仕途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权力地位的自豪感,也有对孤独与无奈的感叹。
“恩比藩方任更雄”,这一句很有深意,表明了作者在官场上所获得的恩宠与地位,反映出他在权力游戏中的认识与思考。而后面的“三十六峰诗酒思”则引向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人与酒、诗相伴,象征着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对人际交往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照的手法,展现出政治权力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流露出一种孤独的美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除官东守洛阳宫:我在卸任后被派往东都洛阳。
- 恩比藩方任更雄:得到的恩宠比地方官员更加显赫。
- 拜表出时传七刻:我在上任时报告的时间刚好是七刻钟。
- 排班衙日有三公:每天在衙门班次中有三位公卿。
- 旌旗严重临关外:官衔显赫,威严的旌旗高高飘扬。
- 庭宇清深接禁中:庭院宁静深邃,靠近皇宫禁地。
- 三十六峰诗酒思:三十六座山峰让我思绪万千。
- 朝朝闲望与谁同:每天在这种闲适中,心中却感到孤独。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恩比藩方任更雄”对“除官东守洛阳宫”,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旌旗”、“庭宇”等,营造出一种威严与宁静并存的氛围。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探讨了官场生活与个人情感的矛盾,表现出作者对仕途的感慨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孤独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洛阳:象征着繁华与权力。
- 旌旗:象征着权威与地位。
- 三十六峰:象征着高雅的生活情趣与自然的魅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东守”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长安
- B. 洛阳
- C. 成都
-
“三公”指的是哪个方面的官职?
- A. 地方官员
- B. 最高官职
- C. 军队将领
-
诗中“三十六峰”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对权力的追求
- B. 对自然的向往与孤独
- C. 对繁华的厌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姚合的作品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和对孤独的感慨,而王维则更多地展现了对自然的崇敬与陶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