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月华临静夜》
时间: 2024-09-19 22:05: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月华临静夜
作者: 姚合 〔唐代〕
长空埃壒灭,皎皎月华临。
色正秋将半,光鲜夜自深。
九霄晴更彻,四野气难侵。
静照遥山出,孤明列宿沉。
高人应不寐,惊鹊复何心。
漏尽东方晓,佳期何处寻。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夜,天空中尘埃消散,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此时正值秋季,夜色愈发深邃。九天之上晴空万里,四周的寒气也难以侵袭。明亮的月光照耀着远处的山峦,孤独的星星在夜空中沉沉地闪烁。高洁的人应当难以入睡,惊动了栖息在树上的喜鹊,心中又在思念什么呢?时光悄然流逝,东方的晨曦即将来临,自己心中那美好的期盼又该在哪里寻找呢?
注释:
- 埃壒:尘埃,指混浊的空气或灰尘。
- 皎皎:形容明亮的样子。
- 色正秋将半:指现在正值秋季中期,色彩最为鲜明。
- 九霄:指高空,形容天气晴朗。
- 气难侵:气候寒冷难以影响到此时的宁静。
- 高人:指高洁的人,可能是诗人自己或知音。
- 漏尽:指时间流逝,漏斗中的水流尽。
- 佳期:美好的时光或约定的时刻。
典故解析:
在唐代诗词中,月亮常常被用作抒发情感的意象,象征着思乡、思念等情感。诗中提及的“高人”可能指代那些志向高远的人,表达了一种孤独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合,字景平,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800年,卒年不详。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写景抒情,尤其擅长表现夜景与月色。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诗人通过描绘夜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赋月华临静夜》是一首描写秋夜的诗,诗中通过月光、星辰与秋色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诗的开篇便以“长空埃壒灭”入手,突出了天空的清澈与宁静,紧接着“皎皎月华临”,把月亮的明亮形象呈现出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色正秋将半,光鲜夜自深”,此句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进一步营造了夜晚的深邃感。诗人似乎在感慨时间的流逝,秋天即将过去,而夜晚的宁静却让人沉醉。
接下来的“九霄晴更彻,四野气难侵”描绘了更为宽广的天空,诗人以“九霄”表示天空的高远和辽阔,体现了他内心的豁达与超然。整首诗通过“静照遥山出,孤明列宿沉”的意象,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与美丽,诗人在此时的静谧中,感受到了一种孤独的思考。
最后几句“高人应不寐,惊鹊复何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与思虑。时间的流逝与“佳期何处寻”则更是点明了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追寻,成为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长空埃壒灭:天空中的尘埃消失,营造出清澈的视觉感受。
- 皎皎月华临: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带来静谧的氛围。
- 色正秋将半:正值秋季,色彩最为鲜明。
- 光鲜夜自深:夜色愈发深邃,光亮与黑暗的对比。
- 九霄晴更彻:高空中晴朗的天空更显彻底。
- 四野气难侵:外界的寒气难以侵扰此刻的宁静。
- 静照遥山出:静静的月光照耀着远处的山峦。
- 孤明列宿沉:孤独的星辰在夜空中沉沉闪烁。
- 高人应不寐:高洁的人想必难以入睡。
- 惊鹊复何心:惊动了栖息的喜鹊,心中在思念什么。
- 漏尽东方晓:时光流逝,东方的晨曦即将来临。
- 佳期何处寻:美好的期盼又该在何处寻找?
-
修辞手法:
- 比喻:月亮比喻为宁静的象征。
- 对仗:如“九霄晴更彻,四野气难侵”,形成对比。
- 拟人:如“惊鹊复何心”,赋予喜鹊以情感。
-
主题思想:
- 全诗通过描绘秋夜的静谧与美丽,表达了人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寻,同时也流露出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月华:象征宁静、思念与美好,常用于抒发孤独情怀。
- 秋色:象征变化与时间的流逝,暗示人生的无常。
- 高人:象征理想与追求,表达对高洁人格的向往。
- 鹊:象征心思与情感,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长空埃壒灭”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忧伤
- B. 清澈宁静
- C. 喧闹
-
“高人应不寐”中的“高人”指的是?
- A. 普通人
- B. 志向高远的人
- C. 诗人的朋友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欢乐
- B. 孤独与思念
- C. 激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月夜,但更侧重于思念家人。
- 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月亮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加直接与浓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