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兴 其七》
时间: 2025-01-19 21:39: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兴 其七
胡烽信报收秦塞,
夷警妖传自赣州。
十万楼船指瓯越,
结交邻国且琉球。
不臣赵尉终辞帝,
自王田横怕拜侯。
几岛弹丸髡顶物,
敢惊沙上一浮鸥。
白话文翻译:
春兴其七
胡人烽火传来消息,已抵达秦塞。
夷族的警报和妖言,从赣州传来。
十万艘战船指向瓯越,
与邻国琉球结交。
不臣的赵尉最终辞去帝位,
而王田横却害怕向侯爵拜见。
几座弹丸小岛与秃顶的物事,
怎敢惊动沙滩上的一只浮鸥。
注释:
字词注释:
- 胡烽:指胡人点燃的烽火,传递消息的信号。
- 夷警:指夷族的警报。
- 妖传:指流言蜚语。
- 楼船:形容战船之多。
- 瓯越:指的是今浙江一带。
- 不臣:指不忠于皇帝。
- 赵尉:历史上指忠于楚国的赵家将领。
- 田横:指田横,历史上反抗朝廷而自立的地方势力。
- 弹丸:形容小岛,意指面积小。
- 髡顶物:意指秃顶的生物。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赵尉和田横,反映了古代士人面对政治的抉择与无奈,赵尉的辞帝和田横的自立,表现出当时政治动荡的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和书法家。其诗风豪放、奔放,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为主。
创作背景: 《春兴》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主要是反映明代社会动荡与战乱的情景,以及诗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鉴赏:
徐渭的《春兴 其七》通过生动的景象与深刻的历史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当时战乱局势的深切关注。开头几句“胡烽信报收秦塞,夷警妖传自赣州”,以烽火与警报传递的方式,揭示了边疆动荡的现实,使人感受到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接着“十万楼船指瓯越,结交邻国且琉球”,通过浩大的船队与外交关系的描绘,表现出对外关系的复杂与微妙,诗人在此既表达了对国防的关注,也透出对邻国关系的思考。
后半部分则转向历史人物的命运,“不臣赵尉终辞帝,自王田横怕拜侯”两句,暗示了历史的轮回与忠臣与逆臣的对比,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忠诚与权力的考量,激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最后两句“几岛弹丸髡顶物,敢惊沙上一浮鸥”,又将视角拉回到自然,象征着在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渺小与无奈。整首诗在表现国家危机的同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邃思考,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与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胡烽信报收秦塞:边疆的烽火传来消息,显示出战事的紧迫。
- 夷警妖传自赣州:夷族的警报与流言蜚语,让人感受到地方的不安。
- 十万楼船指瓯越:战船浩荡,指向瓯越,表现出军备的庞大和敌国的威胁。
- 结交邻国且琉球:与邻国交好,暗示外交策略的灵活运用。
- 不臣赵尉终辞帝:不忠于皇帝的赵尉选择辞去职务,表现出对权力的不满。
- 自王田横怕拜侯:田横对权贵的畏惧,反映了对社会地位的无奈。
- 几岛弹丸髡顶物:小岛屈指可数,寓意个体的渺小。
- 敢惊沙上一浮鸥:在动荡的时代,连一只浮鸥也不敢轻举妄动。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忠臣与逆臣的对比,突出历史的悲剧性。
- 意象:运用“烽火”、“楼船”等意象,营造出紧迫的历史氛围。
- 象征:浮鸥象征着无辜与弱小,反映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危机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揭示了权力与忠诚之间复杂的关系,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火:象征战争与危机。
- 楼船:代表军力与战斗。
- 邻国:寓意外交关系的复杂。
- 浮鸥:象征个体的脆弱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春兴 其七》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徐渭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胡烽”主要指什么? A. 消息传递
B. 战争烽火
C. 边疆的和平 -
“十万楼船指瓯越”中的“楼船”指的是什么? A. 旅游船
B. 战船
C. 商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安石的《元日》
诗词对比: 对比徐渭的《春兴 其七》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徐渭更侧重于历史人物的命运与选择,而杜甫则更为直接地表达对国家衰败的感慨。两首诗在文学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视角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徐渭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