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善恶二根不实偈
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
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
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
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
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白话文翻译
善与恶并非真实存在,善是从心中生发的,恶又怎能离开心而存在呢?善与恶不过是外界的缘分,而在内心深处实际上并没有。舍弃恶行是送往何处呢?接受善行又由谁来守护?可悲的是,见到这两种情况的人,只是在两头攀缘而已。如果能明白心本无所执着,才会真正悔恨以往的过错。
注释
- 善:指好的行为、思想。
- 恶:指坏的行为、思想。
- 外缘:外在的因缘、条件。
- 舍恶送何处:放弃恶行要送往何处。
- 攀缘:攀附、依赖于外在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本净,唐代高僧,禅宗的代表人物之一,倡导心灵的觉悟与内在的修行。其作品多探讨善恶、因果等哲学问题,语言简练而深刻。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不安,佛教思想逐渐深入民间。诗人通过对善恶的思考,反映出对人心的观察与理解,旨在引导人们摆脱外在的束缚,回归内心的真实。
诗歌鉴赏
《善恶二根不实偈》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善与恶的本质。诗中首先提出了善与恶的起源,强调它们并非来自于外部,而是源自于人心。这一观点与佛教的因果法则相符,指出人心的执着才是导致善恶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诗人提出了对善恶的放弃与接受的疑问,表达了对人们在道德选择上的困惑与迷茫。这种困惑的根源在于人们常常在外缘中徘徊,无法真正回归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最后,诗人呼吁人们要悟出“本无心”的真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悔恨以往的过错,走向内心的解脱。
整首诗用语简练,意象丰富。善恶的界限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清晰,诗人用“攀缘”这一词汇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善恶之间摇摆不定的状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挣扎。通过对善恶的反思,诗人引导读者从内心深处寻找真实的自我,达到心灵的觉醒。这首诗不仅在哲理上具有深度,在情感上也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与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善与恶的根源皆在于人心。
- 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善恶的存在依赖于外在的环境,而在内心并无实质。
- 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放弃恶行难以指明方向,而接受善行又由谁来维护呢?
- 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可悲的是,看到这两种情况的人只是在两边寻求。
- 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如果明白心本无执,才能真正悔恨以往的过失。
修辞手法:
- 对仗:善恶、舍恶取善,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善恶比作心的外缘,强调其不实在。
- 反问:通过疑问句引导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探讨善恶的本质,强调内心的觉悟才是解决困惑的关键。倡导人们从内心出发,追求真实的自我与内心的平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善:象征着光明、正义、道德。
- 恶:象征着黑暗、错误、烦恼。
- 心:代表内在的自我、真实的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善”是指什么? A. 好的行为
B. 坏的行为
C. 无所谓的行为
D. 外在的事物 -
“舍恶送何处”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A. 放弃恶行的去处不明
B. 放弃恶行很容易
C. 恶行并不重要
D. 只有恶行才能生存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善恶是固定不变的
B. 人心的执著导致善恶产生
C. 只要有善就能消灭恶
D. 外缘决定一切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常歌》:同样探讨生命的无常与内心的觉悟。
- 《静夜思》:虽以思乡为主题,但也涉及内心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本净的《善恶二根不实偈》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均表现出对心灵深处的关注,但前者更侧重于善恶的哲理思考,后者则以自然景观表达离愁别绪。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诗词大辞典》
- 《禅宗与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