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偈》

时间: 2025-01-19 18:00:45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

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

若会应处本无心,方得名为观自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
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
若会应处本无心,方得名为观自在。

白话文翻译

感知和觉知没有障碍,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常常保持一种专注的状态。
就像鸟儿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毫不执着于得失,没有仇恨与爱恋。
若能在应对事物时保持本无的心态,才能真正达到自在的境界。

注释

  • 见闻觉知:指感官的感知能力。
  • 三昧:指一种专注、宁静的状态,常用于佛教中,表示一种心灵的安宁。
  • 无取无舍:不执着于得与失。
  • 观自在:源于佛教,指一种心境的自由与解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本净,唐代高僧,信奉佛教,以禅宗为主,致力于传播佛理。他的诗作多反映出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见闻觉知偈》创作于唐代佛教盛行时期,诗人以禅宗思想为基础,表达了对觉悟与自在的追求。此诗旨在引导信众放下执念,通过感知事物的本质来达到心灵的解脱。

诗歌鉴赏

《见闻觉知偈》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佛教哲学。诗中提到的“见闻觉知无障碍”,强调了人类感知世界的能力是无碍的,真正的障碍在于内心的执念和情感。诗人以“鸟空中只么飞”作为比喻,描绘了心灵自由的状态,象征着无所执着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运用了对比和隐喻,将感官体验与内心的觉悟相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最后一句“方得名为观自在”则是对理想境界的总结,提醒人们,唯有在无所执著的状态下,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自在与快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见闻觉知无障碍:强调感官体验的流畅,心灵的觉知不应受到外界的干扰。
  • 声香味触常三昧:指在日常生活中,感官的体验应保持一种专注与平和的状态。
  • 如鸟空中只么飞:比喻心灵的自由,表达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 无取无舍无憎爱:强调放下执念,不要对事物产生过多的情感依附。
  • 若会应处本无心:指出应对外界时,要保持一种无所执着的心态。
  • 方得名为观自在:最终达成的境界是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鸟空中飞”形象化地表达心灵的自由。
  • 对仗:在句式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是关于如何通过放下执念,达到一种心灵的自由与觉悟。它借助自然的意象,传达了禅宗的教义,让人们在繁琐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由与无拘无束的心灵状态。
  • 三昧:代表内心的专注与宁静,佛教中的一种境界。
  • 无取无舍:传达一种超脱的生活哲学,强调放下对物质和情感的执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见闻觉知偈》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爱情
    • B. 自由与觉悟
    • C. 战争与和平
  2. “如鸟空中只么飞”这一句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忧伤
    • B. 自由
    • C. 追求
  3. “无取无舍”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哲学?

    • A. 追求名利
    • B. 放下执念
    • C. 享受生活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心经》:同样表达了佛教的深刻哲理。
  • 《大乘起信论》:探讨心与物的关系,强调内心的觉悟。

诗词对比

  • 王维《鸟鸣涧》:同样以鸟为意象,但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李白《将进酒》: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强调了对人生的态度与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包含大量唐代诗人的作品,供参考。
  • 《佛教诗词研究》:关于佛教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