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修偈》

时间: 2025-01-03 01:50:12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道性如虚空,虚空何处修。

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

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意思解释

无修偈

作者: 本净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道性如虚空,虚空何处修。
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
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白话文翻译:

看到真理时才修道,不见真理又何须修行?
道的本性如同虚空,虚空又在哪里修炼?
遍观修道的人,像是在拨火去寻找浮沤。
不过是玩弄傀儡,线一断就停了手。


注释:

  • 见道: 见到真理或佛理。
  • 复何修: 又有什么可以修炼的呢?
  • 道性: 道的本性。
  • 虚空: 空无的状态。
  • 遍观: 广泛观察。
  • 拨火: 用手拨动火焰,形容无效的努力。
  • 浮沤: 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比喻虚无的事物。
  • 傀儡: 木偶,象征被操控的人。
  • 线断一时休: 一旦线断,傀儡就无法再动。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唐代禅宗的思想,强调直接体验与内在的自我修炼。诗中提到的“见道”与“修道”是禅宗的重要概念,强调通过内观和直觉达到对真理的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本净,唐代僧人,致力于禅宗的传播与实践,作品多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禅理,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是当时禅宗盛行的背景下,反映了对修行本质的思考与对虚妄追求的警醒。


诗歌鉴赏:

《无修偈》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禅理,主题围绕“修道”的真正意义。诗的开头“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直指修行的本质,强调对真理的洞见是修道的前提,而没有看到真理,任何形式的修行都显得毫无意义。接着,诗人以“道性如虚空,虚空何处修”进一步深化思考,指出道的本质如同虚空,不受空间的限制,因此无法在外部寻求修炼的地点。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通过“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来描绘那些表面上在修道,实际上却是在进行无效的努力,象征着对内心真实状态的逃避。最后一句“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则是对这种无效修行的讽刺,表明一旦失去内在的联系和领悟,修行便不再有意义。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与形象的比喻,传达出对修行本质的深刻理解,提醒人们在追求真理时要关注内心的体验,而不是仅仅依赖表面的形式。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只有见到真理,才能进行有效的修行;否则修行便失去了意义。
    • 道性如虚空,虚空何处修: 道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无所不在,那么我们又该在哪里去修炼呢?
    • 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 观察那些修道者,像是在拨动火焰寻找浮沤,比喻他们的修行是徒劳无功的。
    • 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只不过是在玩弄傀儡,一旦失去联系,修行便会停滞不前。
  • 修辞手法:

    • 比喻: “道性如虚空”将道的本质比作虚空,强调其无形无相。
    • 拟人: “弄傀儡”赋予傀儡以动作,形象生动且富有讽刺意味。
    • 对仗: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运用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内在的领悟与真实的修行,并警示修行者不要陷入表面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心的真实体验。


意象分析:

  • 虚空: 象征无形、无限的道理,代表着修行的最终境界。
  • 傀儡: 暗喻那些没有自我意识、被外界操控的人,反映出修行的肤浅。
  • 浮沤: 代表着表面的、短暂的追求,提醒人们要追寻内在的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见道方修道”中的“见道”意指什么?

    • A) 看见道路
    • B) 见到真理
    • C) 修行的方式
    • D) 观察他人
  2. 本诗主要探讨的主题是:

    • A) 修行的外在形式
    • B) 内心的体验与真理的领悟
    • C) 追求物质财富
    • D) 传统文化的传承
  3. 诗中的“虚空”象征着:

    • A) 具体的地方
    • B) 道的本性
    • C) 时间的流逝
    • D) 情感的空虚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常偈》: 同样探讨生命无常与修行的意义。
  • 《心经》: 关于空与无的哲学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无修偈》与王维的《送别》,前者强调内心修行的重要性,而后者则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二者在主题上有所交集但风格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禅宗与诗歌的对话》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无修偈》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