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一僧正院》
时间: 2025-01-19 22:34: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宣一僧正院 五级凌虚塔,三生落发师。 都僧须有托,孤峤遂无期。 井邑焚香待,君侯减俸资。 山衣随叠破,莱骨逐年羸。 茶取寒泉试,松于远涧移。 吾曹来顶手,不合不题诗。
白话文翻译
五层高的凌虚塔,是三生落发的师父。 所有的僧人都需要有所依托,孤独的山峰却无法期待。 在井邑中焚香等待,君侯减少俸禄资助。 山中的衣服随着层叠而破旧,莱骨逐年变得瘦弱。 用寒泉来试茶,将松树移到远处的涧边。 我们这些人来顶礼膜拜,不合适就不题诗。
注释
- 五级凌虚塔:指高耸的佛塔,象征佛教的崇高。
- 三生落发师:指僧人,三生指前世、今生、来世,落发师即剃度师。
- 都僧须有托:指僧人需要有所依托,即信仰和修行。
- 孤峤遂无期:孤峤指孤独的山峰,无期表示无法期待。
- 井邑焚香待:在村落中焚香等待,表示虔诚。
- 君侯减俸资:君侯减少俸禄资助,表示对僧人的支持。
- 山衣随叠破:山中的衣服随着层叠而破旧,形容僧人的简朴生活。
- 莱骨逐年羸:莱骨指瘦弱的身体,逐年羸表示逐年变得瘦弱。
- 茶取寒泉试:用寒泉来试茶,表示品茶的清雅。
- 松于远涧移:将松树移到远处的涧边,表示对自然的亲近。
- 吾曹来顶手:我们这些人来顶礼膜拜,表示对僧人的尊敬。
- 不合不题诗:不合适就不题诗,表示题诗的慎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景物和僧侣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滔在访问宣一僧正院时所作,通过对僧院环境的描写和对僧人生活的反映,表达了对佛教的敬仰和对僧人清修生活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宣一僧正院的描绘,展现了僧人清修生活的简朴和崇高。诗中“五级凌虚塔”和“三生落发师”描绘了佛教的庄严和僧人的修行,而“都僧须有托”和“孤峤遂无期”则反映了僧人修行的艰辛和孤独。后几句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描写,如“井邑焚香待”、“山衣随叠破”、“莱骨逐年羸”,进一步强化了僧人清贫而虔诚的形象。最后两句“茶取寒泉试,松于远涧移”则展现了僧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品茶的雅致,而“吾曹来顶手,不合不题诗”则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尊敬和对题诗的慎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敬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级凌虚塔:描绘佛塔的高耸,象征佛教的崇高。
- 三生落发师:指僧人,三生指前世、今生、来世,落发师即剃度师。
- 都僧须有托:指僧人需要有所依托,即信仰和修行。
- 孤峤遂无期:孤峤指孤独的山峰,无期表示无法期待。
- 井邑焚香待:在村落中焚香等待,表示虔诚。
- 君侯减俸资:君侯减少俸禄资助,表示对僧人的支持。
- 山衣随叠破:山中的衣服随着层叠而破旧,形容僧人的简朴生活。
- 莱骨逐年羸:莱骨指瘦弱的身体,逐年羸表示逐年变得瘦弱。
- 茶取寒泉试:用寒泉来试茶,表示品茶的清雅。
- 松于远涧移:将松树移到远处的涧边,表示对自然的亲近。
- 吾曹来顶手:我们这些人来顶礼膜拜,表示对僧人的尊敬。
- 不合不题诗:不合适就不题诗,表示题诗的慎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五级凌虚塔”比喻佛塔的高耸。
- 拟人:如“孤峤遂无期”将孤独的山峰拟人化。
- 对仗:如“山衣随叠破,莱骨逐年羸”对仗工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僧院环境和僧人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佛教的敬仰和对僧人清修生活的赞美,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和修行的艰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五级凌虚塔:象征佛教的崇高。
- 三生落发师:象征僧人的修行。
- 孤峤:象征孤独和无助。
- 井邑焚香待:象征虔诚和等待。
- 山衣随叠破:象征简朴和清贫。
- 莱骨逐年羸:象征瘦弱和艰辛。
- 茶取寒泉试:象征品茶的清雅。
- 松于远涧移:象征对自然的亲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五级凌虚塔”象征什么? A. 佛教的崇高 B. 僧人的修行 C. 孤独的山峰 D. 品茶的清雅
-
“三生落发师”指的是什么? A. 佛塔 B. 僧人 C. 山峰 D. 茶
-
“都僧须有托”中的“托”指的是什么? A. 信仰 B. 修行 C. 等待 D. 资助
-
“孤峤遂无期”中的“孤峤”指的是什么? A. 佛塔 B. 僧人 C. 山峰 D. 茶
-
“茶取寒泉试”中的“寒泉”象征什么? A. 佛教的崇高 B. 僧人的修行 C. 孤独的山峰 D. 品茶的清雅
答案:
- A
- B
- B
- C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写山居生活的宁静和自然之美。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描写自然景物,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黄滔的《题宣一僧正院》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写自然景物,但黄滔的诗更多地融入了佛教元素,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黄滔的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了解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
- 《佛教与中国文化》:了解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