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心休拟凤池游,
朱绂银章宠已优。
欲待祸来名欲灭,
林泉养法预为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再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他不打算再去凤池游玩,因为他已经得到了荣宠,但他意识到名声和地位可能会随着灾祸而消失,因此他选择在山林中修身养性,以此作为未来的谋划。
注释
- 高心:高尚的心志,指诗人不再追求世俗的享乐。
- 凤池:传说中的仙池,象征着极乐的境地。
- 朱绂银章:指官职的象征,朱绂为红色的绶带,银章为官印。
- 祸来:指灾难降临。
- 林泉:山林和泉水,象征隐居的地方。
- 养法:修身养性的方法。
典故解析
“凤池”在古代文化中常常与仙境、理想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朱绂银章”则指代官职和社会地位。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名利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吕岩,唐代著名道士和诗人,号“石守道”,以道教思想为主,作品多描绘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名利浮华之时,诗人选择远离政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吕岩对名利的淡然态度,反映了他对世俗和权力的厌倦。诗中“高心休拟凤池游”一句,开篇即表明了诗人对游玩名胜的无所谓,而“朱绂银章宠已优”则揭示出他曾经的得意与荣耀。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表达了对未来可能降临的灾祸的预感,并将目光转向自然与修身,体现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名利与内心宁静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最后一句“林泉养法预为谋”,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显示了他对道教的认同和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对物质的放弃,更是对精神的升华,表现出一种智慧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高心休拟凤池游”:表达了诗人高尚的志向,放弃游乐。
- “朱绂银章宠已优”:曾经的荣宠已足,表明对名利的厌倦。
- “欲待祸来名欲灭”:预示着名声与地位的脆弱,面对可能的灾祸。
- “林泉养法预为谋”:转向自然,修身养性,谋求长久的内心安宁。
-
修辞手法:
- 对比:名利与隐逸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 隐喻:凤池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林泉则象征自然的宁静。
-
主题思想:诗歌旨在表达对世俗名利的反思与厌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修身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凤池:象征着极乐、享乐的境地,代表了世俗的诱惑。
- 朱绂银章:官职的象征,体现了名利的虚幻。
- 林泉:自然环境,象征着隐居的理想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心休拟凤池游”中“高心”指的是什么?
A. 对金钱的追求
B. 高尚的心志
C. 对名利的渴望
D. 对权力的向往 -
诗中提到的“朱绂银章”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官职
C. 朋友
D. 自然 -
诗人最终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A. 追求权力
B. 隐居山林
C. 游历名胜
D. 参与政事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吕岩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有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前者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哲思,后者则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两者都反映了对世俗生活的疏离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吕岩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