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沈绎堂罗振彝王仲昭吴志伊陈椒峰登善果寺毗卢阁》
时间: 2025-01-19 19:51: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同沈绎堂罗振彝王仲昭吴志伊陈椒峰登善果寺毗卢阁 冯溥 〔明代〕
苍凉霜气未深寒,九日招提倚佛栏。 过眼征鸿难并翼,入盘紫蟹且加餐。 天龙八部垂垂老,日月双丸冉冉看。 陶谢宾朋欣满座,黄花欲插更弹冠。
白话文翻译:
在这尚未深寒的霜气中,我们九日登高,倚靠着佛寺的栏杆。 眼前飞过的鸿雁难以并翼齐飞,盘中紫色的螃蟹让我们暂且享用。 天龙八部的神像似乎都显得老态龙钟,日月如同双丸缓缓转动,我们静静观赏。 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宾朋们欢聚一堂,黄色的菊花即将插在帽上,我们弹冠相庆。
注释:
- 苍凉:形容气候或景色凄凉。
- 招提:指佛寺。
- 征鸿:指南飞的大雁。
- 紫蟹:紫色的螃蟹,指美食。
- 天龙八部:佛教术语,指八部众,这里指佛寺中的神像。
- 日月双丸:比喻日月,形容时间流逝。
- 陶谢:指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位著名的文学家。
- 黄花:指菊花。
- 弹冠:整理帽子,表示庆祝或准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溥,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其文学造诣深厚,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这首诗是他在九日登高时,与友人一同游览善果寺毗卢阁所作,表达了对自然和友情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九日重阳节,诗人冯溥与几位友人一同登高游览善果寺毗卢阁时所作。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诗人借此机会与友人共赏秋景,抒发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色和与友人的欢聚,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苍凉霜气未深寒”一句,既描绘了秋日的气候,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过眼征鸿难并翼”和“入盘紫蟹且加餐”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慨。后两句“天龙八部垂垂老,日月双丸冉冉看”则进一步以佛教意象和日月比喻,深化了诗的主题,即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惜。最后两句“陶谢宾朋欣满座,黄花欲插更弹冠”则是对友情的直接赞美,通过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向往和庆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苍凉霜气未深寒”,描绘了秋日的气候,苍凉的霜气尚未达到深寒,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第二句“九日招提倚佛栏”,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九日即重阳节,招提指佛寺,倚佛栏则表达了诗人对佛寺的亲近感。
- 第三句“过眼征鸿难并翼”,通过征鸿难以并翼齐飞,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感慨。
- 第四句“入盘紫蟹且加餐”,以紫蟹为美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享受。
- 第五句“天龙八部垂垂老”,以天龙八部的神像显得老态龙钟,比喻时间的流逝。
- 第六句“日月双丸冉冉看”,以日月比喻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
- 第七句“陶谢宾朋欣满座”,通过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向往。
- 第八句“黄花欲插更弹冠”,以黄花和弹冠相庆,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庆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日月双丸”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如“天龙八部垂垂老”将神像拟人化,表达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苍凉霜气未深寒”与“九日招提倚佛栏”,“过眼征鸿难并翼”与“入盘紫蟹且加餐”等。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色和与友人的欢聚,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友情的庆祝。
意象分析:
- 苍凉霜气:描绘秋日的气候,暗示时间的流逝。
- 征鸿:比喻自然规律,难以并翼齐飞。
- 紫蟹:代表美食,表达对生活的享受。
- 天龙八部:佛教意象,比喻时间的流逝。
- 日月双丸:比喻时间的流逝,表达对时间的感慨。
- 陶谢宾朋:通过典故,表达对友情的向往。
- 黄花:代表菊花,表达对友情的庆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苍凉霜气未深寒”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气候?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过眼征鸿难并翼”中的“征鸿”指的是什么? A. 飞鸟 B. 大雁 C. 鹰 D. 鹤
- “天龙八部垂垂老”中的“天龙八部”指的是什么? A. 佛教神像 B. 道教神像 C. 神话人物 D. 历史人物
- “日月双丸冉冉看”中的“日月双丸”比喻的是什么? A. 时间 B. 日月 C. 珠子 D. 球体
- “陶谢宾朋欣满座”中的“陶谢”指的是哪两位文学家? A. 陶渊明和谢安 B. 陶渊明和谢灵运 C. 陶弘景和谢安 D. 陶弘景和谢灵运
答案:
- C. 秋季
- B. 大雁
- A. 佛教神像
- A. 时间
- B. 陶渊明和谢灵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描绘重阳节的登高和思乡之情。
- 杜甫《登高》:通过登高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对比:
- 冯溥的《九日同沈绎堂罗振彝王仲昭吴志伊陈椒峰登善果寺毗卢阁》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者都描绘了重阳节的登高,但冯诗更注重对自然和友情的赞美,而王诗则表达了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 《明代诗歌鉴赏辞典》
- 《陶渊明诗选》
- 《谢灵运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