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壤地三千里,弦歌五十城。廷多汉长者,座有宋耆英。立事多师古,行仁不近名。愿存无逸戒,伫见治功成。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广阔三千里,处处城池中弦歌不绝。朝廷中多是德高望重的汉代长者,座位上不乏宋代的贤士英才。处理事务多效法古人,行仁义却不追求虚名。希望保持不懈怠的警戒,期待着政治成就的实现。
注释:
- 壤地:指土地,这里指国家的疆域。
- 弦歌:指音乐和诗歌,这里泛指文化和教育。
- 廷:朝廷。
- 汉长者:指汉代有德行的长者,这里比喻朝廷中的贤臣。
- 宋耆英:指宋代的贤士,这里比喻座位上的贤才。
- 立事:处理事务。
- 师古:效法古人。
- 行仁:实行仁义。
- 不近名:不追求虚名。
- 无逸戒:不懈怠的警戒。
- 伫见:期待。
- 治功成:政治成就的实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孝孺(1357-1402),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希直,号逊志,浙江宁海人。他以忠诚、正直著称,因拒绝为明成祖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杀,成为忠臣的典范。他的诗歌多表现忠诚、仁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方孝孺在明代初期,对蜀王的抚慰和赐药表示感激,并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期望。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古代贤臣的敬仰和对仁政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国家的广阔疆域和文化的繁荣,展现了作者对国家的深厚感情。诗中“廷多汉长者,座有宋耆英”一句,既表达了对古代贤臣的敬仰,也寄托了对当代朝廷的期望。作者强调“立事多师古,行仁不近名”,表明了自己处理事务的态度和行仁的原则,不追求虚名,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和人民做事。最后,作者希望保持不懈怠的警戒,期待着政治成就的实现,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和坚定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壤地三千里,弦歌五十城。”:描绘了国家的广阔疆域和文化的繁荣,弦歌不绝,象征着国家的昌盛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 “廷多汉长者,座有宋耆英。”:通过比喻,表达了对古代贤臣的敬仰和对当代朝廷的期望,希望朝廷中多有德高望重的贤臣。
- “立事多师古,行仁不近名。”:表明了自己处理事务的态度和行仁的原则,效法古人,不追求虚名,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和人民做事。
- “愿存无逸戒,伫见治功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和坚定信念,希望保持不懈怠的警戒,期待着政治成就的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汉长者”和“宋耆英”的比喻,表达了对古代贤臣的敬仰。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壤地三千里,弦歌五十城”,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对仁政的向往,体现了作者对古代贤臣的敬仰和对当代朝廷的期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和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 壤地:象征国家的广阔疆域。
- 弦歌:象征文化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 汉长者、宋耆英:象征德高望重的贤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壤地三千里”指的是什么? A. 国家的广阔疆域 B. 土地的肥沃 C. 城市的繁荣 D. 人民的安居乐业 答案:A
-
“廷多汉长者,座有宋耆英”中的“汉长者”和“宋耆英”分别指什么? A. 汉代的贤臣和宋代的贤士 B. 汉代的皇帝和宋代的皇帝 C. 汉代的将军和宋代的将军 D. 汉代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