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明禅师西山兰若》
时间: 2025-01-14 17:49: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明禅师西山兰若
(孟浩然 〔唐代〕)
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
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
吾师住其下,禅坐证无生。
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往行。
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
白话文翻译:
西山上有许多奇特的景象,亭亭玉立地倚靠在前面的廊柱上。中午时分,阳光照射在山色中,色彩斑斓;傍晚的夕阳更加明亮。我师父就住在这山下,静坐禅修,体悟无生的境界。他在山中开辟了庐舍,修建了小道,便于行人通行。与樵夫谈论空灵的道理,向山中的精灵传授佛法。天色已晚,我才告别师父,回到田园,归向冶城。
注释:
- 西山:指西面的大山,常象征隐逸和道教的理想栖息地。
- 奇状:奇特的景象。
- 停午:指中午的时间。
- 收彩翠:收拢彩色的山色。
- 无生:指一种超脱生死的境界。
- 结庐:搭建草庐,表示隐居。
- 剪苕:修剪藤蔓,指开辟出小路。
- 樵叟:砍柴的老人,象征普通人。
- 授法:传授佛理。
- 冶城:指孟浩然的居住地,表示归去。
典故解析:
- 禅坐:佛教中一种修行的方式,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道理的领悟。
- 田园:诗中常见的意象,代表自然生活,孟浩然的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体现其隐逸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孟浩然与明禅师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他对禅宗思想的认同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游明禅师西山兰若》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禅宗思想的诗作,体现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山的奇特景象,并通过与禅师的交流,表达了对“无生”境界的向往。诗中“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描绘了中午和傍晚的自然景色,浓烈的色彩与光影变化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而“吾师住其下,禅坐证无生”则将自然景色与佛教哲理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禅理的理解和认同。最后的“田园归冶城”一句,既是一种回归现实生活的暗示,也表现了对自然的留恋与依恋。整首诗在意境上清新脱俗,情感上真挚自然,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山多奇状:西山的景色多么奇特。
- 秀出倚前楹:如同亭亭玉立的女子,倚靠在前面的廊柱上。
- 停午收彩翠:中午时分,阳光斜照,收拢了五彩斑斓的山色。
- 夕阳照分明:傍晚的夕阳更加清晰明亮。
- 吾师住其下:我的师父住在山下。
- 禅坐证无生:他在此静坐禅修,体悟到无生的境界。
- 结庐就嵌窟:在山中搭建草庐,开辟出住处。
- 剪苕通往行:修剪藤蔓,通往小路。
- 谈空对樵叟:与砍柴的老人谈论空灵的道理。
- 授法与山精:向山中的精灵传授佛法。
- 日暮方辞去:天色已晚,我才告别。
- 田园归冶城:回到田园,归向冶城。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秀出倚前楹”将西山的景色比作亭亭玉立的女子,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如“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山:象征隐逸与自然。
- 彩翠:代表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禅坐: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 田园:象征归属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山”主要表现了什么意象?
- A. 历史
- B. 自然
- C. 战争
-
诗中“吾师住其下”指的是谁?
- A. 樵夫
- B. 孟浩然
- C. 明禅师
-
诗的最后一句“田园归冶城”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忧伤
- C. 留恋
答案:
- B. 自然
- C. 明禅师
- C. 留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隐居生活的理想。
- 李白《庐山谣》:展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但风格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