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时间: 2025-01-01 12:46: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作者:李白
韩众骑白鹿,西往华山中。
玉女千馀人,相随在云空。
见我传秘诀,精诚与天通。
何意到陵阳,游目送飞鸿。
天子昔避狄,与君亦乘骢。
拥兵五陵下,长策遏胡戎。
时泰解绣衣,脱身若飞蓬。
鸾凤翻羽翼,啄粟坐樊笼。
海鹤一笑之,思归向辽东。
黄山过石柱,巘崿上攒丛。
因巢翠玉树,忽见浮丘公。
又引王子乔,吹笙舞松风。
朗咏紫霞篇,请开蕊珠宫。
步纲绕碧落,倚树招青童。
何日可携手,遗形入无穷。
白话文翻译
韩众骑着白鹿,朝西去了华山。
玉女们有千余人,伴随着在云空中。
看到我传授的秘诀,精诚之心与天相通。
怎么会来到陵阳,游目远望送飞鸿。
天子曾经避难于狄族,我与你也乘坐骏马。
手握兵权在五陵之地,长策来阻止胡人。
时局安定时我解开绣衣,脱身如同飞蓬。
鸾凤翻动羽翼,啄食谷物坐在樊笼中。
海鹤一笑,思念归向辽东。
经过黄山的石柱,山峰高耸上层层丛林。
在翠玉树上筑巢,忽然见到了浮丘公。
又引王子乔来,吹笙舞动松风。
朗朗吟咏《紫霞篇》,请打开蕊珠宫。
步行在云间绕碧落,倚树招唤青童。
何时可以携手,遗留下身形入无尽的境界?
注释
- 韩众:指韩侍御,诗中提到的朋友。
- 白鹿: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美好。
- 精诚与天通:表达了心灵与宇宙的连接。
- 陵阳:地名,诗人所游历之地。
- 飞鸿:指鸿雁,常用来比喻送别或思念。
- 天子避狄:历史典故,指的是过去皇帝避难的经历。
- 鸾凤: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高贵和美好。
- 浮丘公:道教中著名的隐士,象征追求理想生活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常表达对自由、理想和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白游览黄山、陵阳山时,正值其仕途未遂之际,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李白的《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是一首描绘自然与心灵交融的诗篇。诗中,李白通过描绘韩侍御骑白鹿游历华山的美好场景,引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语言极为优美,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首先,诗中提到的“白鹿”和“玉女”都是古代文化中常见的美好象征,展现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世界。接着,李白通过“精诚与天通”表达了自己对道教哲学的理解和对宇宙真理的追求。诗的后半部分,李白回顾历史,提到天子避狄,展现了他对国家和历史的思考。
此外,李白在诗中还描绘了他与友人共同享受自然美景的场景,尤其是“朗咏紫霞篇,请开蕊珠宫”句,表现了他对诗歌和音乐的热爱,这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李白作为“诗仙”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韩众骑白鹿:开篇就引入了韩侍御,表现出与友人同行的情景。
- 西往华山中:描绘了他们的旅行方向,强调了华山的壮丽。
- 玉女千馀人:用玉女的形象,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梦幻的色彩。
- 精诚与天通:表达了通过真诚的心灵与自然的沟通。
- 游目送飞鸿:象征着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自由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鹿”与“玉女”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 对仗:如“拥兵五陵下,长策遏胡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鸾凤翻羽翼”,使描绘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追求自由、理想与自然的和谐。李白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对友人的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鹿:象征着纯洁、高雅的理想境界。
- 玉女:代表着美好与智慧的结合。
- 飞鸿:象征着远行与思念。
- 鸾凤:象征着高贵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白
- C.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白鹿”象征什么?
- A. 权力
- B. 美好与纯洁
- C. 友情
-
“精诚与天通”表达了什么?
- A. 诗人的孤独
- B. 心灵与宇宙的连接
- C. 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另一首描绘自然美的诗作。
- 《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李白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对比:李白偏向于豪放奔放,杜甫则更加沉稳、深刻。
参考资料
- 《李白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和呈现,可以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这首诗以及其深层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