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时间: 2025-01-17 10:13:26

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作者:岑参 〔唐代〕

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笛声让我流下乡愁的泪水,秋天的冰面上马蹄声响起。
我身处敌人云雾之外,远在万里之外的胡人天际。
整日目睹战斗的场面,连年听到鼓声和号角声。
故乡山水在哪里呢?昨天的梦中还是清澈的小溪。


注释:

字词注释:

  • 晓笛:清晨的笛声,寓意送别。
  • 乡泪:思乡之情所流下的泪水。
  • 秋冰:秋季结冰,指天气寒冷。
  • :指敌人,诗中指代北方的胡人。
  • 鼓鼙:战争中的鼓声和号角声,象征征战。

典故解析:

  • 终南别业:终南山是道教圣地,诗人岑参在此地有隐居之所,寓意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年-770年),字子容,号朔风,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闻名。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壮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岑参在边疆戍守时期,写于他早晨出发时的心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斗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是岑参在边疆戍守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诗歌开篇即以“晓笛别乡泪”引入,展现了清晨送别的情景,笛声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乡愁,流露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接着“秋冰鸣马蹄”,用马蹄声与寒冷的秋天相结合,增强了诗的凄凉感。

“虏云外,万里胡天西”两句描绘出诗人身处敌境的孤独与无奈,表明了诗人虽身在边塞,却心系故乡和家园。后半部分“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则直接表现了诗人在战斗中度过的艰难岁月,强调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而最后两句“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则是对故乡的深情追忆,梦中的清溪象征着宁静与安逸,正与他现在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向往以及对战斗生活的无奈与思考,深刻反映了边塞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晓笛别乡泪:晨时笛声使我流泪,表现了思乡之情。
  2. 秋冰鸣马蹄:秋天的冰面上马蹄声响,传达出边塞寒冷的环境。
  3. 一身虏云外:我身处敌人地界之外,表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
  4. 万里胡天西:远在万里之外的胡地,象征着征战的遥远与艰难。
  5. 终日见征战:整日目睹战争,反映出生活的苦楚。
  6. 连年闻鼓鼙:年复一年听到鼓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
  7. 故山在何处:故乡山水在那里,表示对故乡的思念。
  8. 昨日梦清溪:梦中仍是清澈小溪,象征宁静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晓笛”与“秋冰”形成对仗,增强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笛声与泪水关联,突出思乡之情。
  • 意象:如“故山”、“清溪”具象化了诗人的乡愁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生活的无奈,展现了边疆戍守者复杂的情感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笛:象征送别与思念。
  • 乡泪:代表思乡之情。
  • 秋冰:描绘自然环境的寒冷与孤寂。
  • 鼓鼙:象征战争的压迫感。
  • 清溪:象征故乡的美好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晓笛别乡泪”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思乡
    • C. 愤怒
  2. “终日见征战”中“征战”指的是什么?

    • A. 农耕
    • B. 战争
    • C. 旅行
  3. 诗中提到的“故山”指的是哪里?

    • A. 朋友的家
    • B. 诗人的故乡
    • C. 战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高适的《塞下曲》

诗词对比:

  • 岑参《早发焉耆》与王之涣《登鹳雀楼》
    • 两者都描绘了边疆的壮丽与孤独,但岑参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王之涣则强调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诗集》
  • 《唐代边塞诗研究》

以上内容呈现了岑参的《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的各个方面,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首古诗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