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赤霞城畔女郎身,
曾将罗袖障胡尘。
半岩竹泪犹啼月,
一水菱花解照人。
那取藁砧还破镜,
秪持完壁碎强秦。
江天风雨来何急,
似觉诗成泣鬼神。
白话文翻译:
在赤霞城旁,姑娘的身影依稀可见,她曾用轻薄的罗袖遮挡胡人的尘埃。半山岩石上,竹子似乎在泪水中呼啸,仍在月光下啼哭。一水相映的菱花,恰似在照耀人间。那将稻草制成的砧板又何曾能替代破碎的镜子呢?只好抱着完好的墙壁,眼见强秦的破碎。江天之间,风雨来得何其急促,似乎感到我的诗篇也能让鬼神为之泣动。
注释:
字词注释:
- 赤霞城:在诗中指代一个美丽的地方,可能是隐喻。
- 罗袖:轻薄的袖子,象征女子的柔美。
- 胡尘:指外族的尘土,暗含外族入侵的意象。
- 竹泪:竹子在风中摇曳,发出声响,形象化为“泪”。
- 菱花:菱角的花,生长在水边,象征清丽。
- 藁砧:用稻草制成的砧板,这里暗喻现实的无奈。
- 完壁:完整的墙壁,意味着不可改变的事实。
典故解析:
- 强秦:指的是秦朝,这里象征着强权和压迫。
- 鬼神:古代文化中,诗歌的力量可以触动神灵,体现了艺术的神秘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和书法家,因其在文学和艺术上的贡献而被后人称道。徐渭的诗风独特,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强烈的个性,作品多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凊风岭》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出来。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情,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爱情以及国家命运的思考。开头几句描绘了一个女子在夕阳下的姿态,既美丽又带有一丝忧伤。通过“罗袖”和“胡尘”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外族侵扰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接着,诗人用“竹泪”和“菱花”描绘出自然的神韵,营造出一种清新而悲凉的氛围,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感慨。
后半部分则通过“藁砧”和“破镜”的比喻,揭示了现实的无奈与悲哀。诗人意识到,尽管有完好的希望,但强权的压迫却让人感到无力。结尾的“江天风雨来何急”,则是一种对未来的沉思,诗人似乎在感叹风雨来临的急促,也在反思自己所作的诗歌,能否打动人心,唤起世人的共鸣。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徐渭作为诗人的深邃和广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赤霞城畔女郎身”:描绘了一个女子在美丽的黄昏时分,暗示了青春与美丽。
- “曾将罗袖障胡尘”:女子用轻薄的衣袖遮挡外族的污浊,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 “半岩竹泪犹啼月”:竹子在风中发出的声音如同泪水,展现了自然的情感与诗人的感伤。
- “一水菱花解照人”:水中的菱花映照出人的形象,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那取藁砧还破镜”:用稻草制成的砧板无法替代破镜,隐喻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 “秪持完壁碎强秦”:尽管完好无损,却无法抵挡强权的侵袭,表现出内心的无力感。
- “江天风雨来何急”:风雨的来临急迫,暗示社会动荡与不安。
- “似觉诗成泣鬼神”:诗歌的力量能让鬼神为之动容,表现出艺术的神秘魅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竹泪”形象化自然的情感。
- 拟人:将竹子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形成了良好的对称。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的无奈与忧虑,同时也体现了艺术的力量和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赤霞城:象征美好和青春。
- 罗袖:代表柔美与脆弱。
- 胡尘:外族入侵的象征。
- 竹泪:自然的哀愁与情感。
- 菱花:纯净与美丽的象征。
- 藁砧:现实的无奈。
- 完壁:对理想的坚持与无力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赤霞城”象征什么? A. 美好与青春
B. 战争与破坏
C. 自然与宁静
答案:A -
“那取藁砧还破镜”中的“藁砧”象征了什么? A. 希望
B. 现实的无奈
C. 爱情
答案:B -
诗歌结尾提到“泣鬼神”是为了强调什么? A. 诗歌的力量
B. 自然的美
C. 战争的残酷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徐渭《凊风岭》与李白《月下独酌》: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情,但徐渭更侧重于对现实的思考,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洒脱与对生命的醉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