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清秋落叶》
时间: 2024-12-29 18:34: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清秋落叶
作者: 徐渭 〔明代〕
白帝乘秋秉素蜺,
青娥挟露弄风威。
荣枯不敢违天意,
摇落偏当寄客衣。
大漠霜凄随角散,
孤城月白伴砧飞。
镜中不久繁桃李,
愁杀秦川织锦机。
白话文翻译:
白帝(指秋天)驾着秋风,捧着洁白的云朵,
青娥(指月亮)带着露水,威风凛凛地舞动着。
花的盛衰不敢违背天意,
飘落的叶子恰好落在寄居者的衣衫上。
大漠的霜寒让号角声显得凄凉,
孤独的城里,明亮的月光伴随着砧板的敲打声。
镜子中不久将显现繁盛的桃李,
这让人愁苦的秦川似乎在织锦机上不停地运转。
注释:
字词注释:
- 白帝:指秋天,源于古代对自然的拟人化描写。
- 青娥:指月亮,常用于古诗中形容清冷的景象。
- 寄客衣:指寄居他乡的人的衣物,表现了流浪感。
- 砧:砧板,指木工或纺织过程中发出的声音。
- 镜中:这里比喻时间的流逝与美好事物的短暂。
典故解析:
- “白帝”与“青娥”都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自然变化与季节流转。
- “秦川”指代秦地,寓意家乡与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明代著名诗人、画家,亦擅长书法。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以“狂放”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秋时节,正值万物凋零,诗人借秋天的景象表达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事物的忧伤。
诗歌鉴赏:
《赋得清秋落叶》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徐渭通过清秋的自然景象,传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用“白帝”和“青娥”描绘出一种清冷的季节氛围,既有动态的风与露,又有静态的白云,生动展现了秋天的特点。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感叹自然的变化与人的流浪,体现了对荣枯的无奈,强调了人无法违抗自然法则的悲哀。尤其是“摇落偏当寄客衣”一句,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根之感,寄居他乡的心情愈加显著。
“大漠霜凄随角散”描绘了秋季萧瑟的景象,孤城的月光映衬着寂寞的生活,砧板声响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而最后两句则通过镜中桃李的繁盛与秦川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令人倍感惆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徐渭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波动与思乡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帝乘秋秉素蜺”:秋天的到来,象征着自然的变化。
- “青娥挟露弄风威”:月亮带着露水,展现了秋夜的清冷与美丽。
- “荣枯不敢违天意”:花的兴衰皆受自然法则的支配。
- “摇落偏当寄客衣”:落叶落在过路人的衣服上,暗含流浪与漂泊。
- “大漠霜凄随角散”:大漠的霜寒让角声显得更加凄凉。
- “孤城月白伴砧飞”:孤独的城市中,月光照耀着砧板的声响。
- “镜中不久繁桃李”:镜中反映出桃李的繁盛,象征着美好的时光。
- “愁杀秦川织锦机”:秦川的愁苦如同织锦机上的忙碌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帝”、“青娥”,将自然现象人格化,增强了诗意。
- 拟人:自然现象被赋予人类情感,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落叶,反映了生命的无常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深刻哲理,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天:象征着生命的衰退与变化。
- 月亮:代表孤独与清冷,同时也是思乡的寄托。
- 落叶:隐喻生命的无常与漂泊感。
- 砧板声:象征生活的艰辛与劳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白帝”指代哪个季节?
- A. 春天
- B. 秋天
- C. 夏天
- D. 冬天
-
“青娥”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清晨
- B. 月亮
- C. 夕阳
- D. 星星
-
诗中提到的“秦川”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关中地区
- B. 江南地区
- C. 北方草原
- D. 西南山区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兄弟之间的情感联系。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通过草的枯荣展现人生的无常与离别的伤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