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夜泊》

时间: 2025-01-06 05:00:49

不知何处泊,倚棹近三更。

天远秋无尽,江寒月有声。

鸣虫萦断梦,归雁系离情。

把酒愁孤饮,残杯照短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知何处泊,倚棹近三更。
天远秋无尽,江寒月有声。
鸣虫萦断梦,归雁系离情。
把酒愁孤饮,残杯照短檠。

白话文翻译:

我不知道停泊在何处,靠着船桨静静等候,已经快到三更时分。
天边遥远的秋夜似乎没有尽头,江面上寒冷的月光发出微弱的声音。
鸣叫的虫子萦绕在梦中,归来的大雁牵动着我的离愁别绪。
我独自一人把酒来解愁,残杯的酒影映照着小小的灯火。

注释:

  • :停船的地方。
  • 倚桨:靠着船桨,表示一种静谧和孤独的状态。
  • 三更:夜深时分,指夜间的时间。
  • 天远秋无尽:远处的天空中,秋天的气息似乎没有尽头。
  • 江寒月有声:江面上寒冷的月光仿佛能听到声音,暗示夜的寂静和孤独。
  • 鸣虫:蟋蟀等秋虫在鸣叫。
  • 归雁:归来的大雁,象征着思乡之情。
  • 残杯:剩下的酒杯,表示孤独和愁苦的饮酒情景。
  • 短檠:小灯,照亮了周围的环境。

典故解析:

此诗中涉及的典故不多,但“归雁”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来象征归乡之情,表现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感。大雁每年秋冬季节南飞,春季又北归,成为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对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梁存让(约1560—1630年),明代诗人,字子铨,号惭愧,晚号浮云,江苏人。其诗风清丽,善于表现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作品多反映个人的孤寂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一个秋夜,诗人在江边泊舟,感受到孤独与思乡之情。明代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江边夜泊》是一首动人的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江边静默待泊时的孤独与愁苦。开篇的“不知何处泊”便将读者带入一种迷茫的状态,似乎在隐喻人生的无常和漂泊。随着诗句的推进,秋天的无尽和寒冷的月光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诗人通过“鸣虫萦断梦”揭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虫鸣和梦的断裂暗示了他在寂静夜晚的内心挣扎。接着,归雁的意象升华了诗的情感,既代表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也体现了游子对归属感的渴望。

最后,诗人以“把酒愁孤饮”结束,表现了他面对孤独选择以酒解愁的无奈,残杯的影像更加突显了孤独的氛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不知何处泊:表明诗人自身的迷茫。
    2. 倚桨近三更:夜深了,隐喻孤独的时光。
    3. 天远秋无尽:秋夜的寥寥无尽,似乎象征着人生的无尽。
    4. 江寒月有声:月光的寒冷与夜的静谧相结合,传递出孤独感。
    5. 鸣虫萦断梦:虫鸣打断了梦境,表达思绪的波动。
    6. 归雁系离情:归来的大雁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
    7. 把酒愁孤饮:孤独的饮酒,表明面对孤寂的无奈。
    8. 残杯照短檠:灯光照在残杯上,增添了孤独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江寒月有声”,赋予月光以声音,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
    • 对仗:如“鸣虫萦断梦,归雁系离情”,两句结构相似,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在孤独的夜晚,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对故乡思念和对孤独的深刻感悟,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流动与变迁,暗示人生的无常。
  • :象征孤独与清冷,常用于表达思乡之情。
  • 虫鸣:代表着夜晚的寂静与内心的孤独。
  • 归雁:象征着思乡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倚桨近三更”中的“三更”指的是: A. 早晨
    B. 深夜
    C. 黄昏
    D. 正午

  2. “鸣虫萦断梦”中“断梦”的意思是: A. 进入梦境
    B. 梦境被打断
    C. 梦境美好
    D. 永远无梦

  3. 整首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喜悦
    B. 愁苦与孤独
    C. 归属感
    D. 快乐的回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写夜晚的孤独与思念,但李白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感慨,而梁存让则更注重个人的情感。
  • 《月夜忆舍弟》:同样使用月亮作为意象,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但情感更为直接和深切。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