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南翔寺简胜仲殊》

时间: 2025-01-01 14:01:04

齐公昔建阿兰若,唐刻今存窣堵坡。

井邑人非双鹤去,江乡日落一舟过。

夜坛暖足无玄兔,晓室听经有白鹅。

问讯东林蜜殊老,中边之味近如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南翔寺简胜仲殊
作者:袁华(明代)
齐公昔建阿兰若,
唐刻今存窣堵坡。
井邑人非双鹤去,
江乡日落一舟过。
夜坛暖足无玄兔,
晓室听经有白鹅。
问讯东林蜜殊老,
中边之味近如何。


白话文翻译:

齐公曾在这里建造了阿兰若(寺庙),如今唐代刻的石碑依然保存完好。井邑的士人并不是双鹤般地离去,江边的乡村在日落时分,一只小船缓缓划过。夜晚在坛上温暖了双脚,没有神秘的兔子,清晨在室内听经时,有白鹅在旁。询问东林寺的蜜,年头已很久,边上的味道又如何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阿兰若:意为“禅房”,指佛教的寺庙。
  • 窣堵坡:指“塔”的音译,可能是指唐代所刻的碑文。
  • 双鹤:比喻高洁的士人,通常用来形容人品高尚的人。
  • 玄兔:传说中的兔子,象征神秘与超自然。
  • 白鹅:在这里可能象征纯洁和宁静。

典故解析:

  • 齐公:指历史上某位齐国公君,暗示古代的历史背景。
  • 东林寺:著名的佛教寺庙,以其学术和文化影响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华(约1540年-1600年),字子华,号澄江,明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在南翔寺游览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思考,以及与友人简胜仲殊的交流。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描绘南翔寺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诗的开头提到齐公建造的阿兰若,展示了寺庙的历史厚重感,接着通过描写“江乡日落一舟过”的画面,渲染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诗人不仅关注环境的美,更通过细微的观察,表现出内心的情感变化。

夜晚的坛上,诗人感受到温暖,而清晨在听经时又有白鹅相伴,形成了夜与晨、静与动的鲜明对比。后半部分提及东林寺的蜜,隐喻着长久以来的传承与文化的积淀,反映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这首诗在简洁的表达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通过形象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安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齐公昔建阿兰若:提到齐公建寺的历史,设定了时间和地点。
  2. 唐刻今存窣堵坡:强调文化遗产的传承,暗示历史的延续。
  3. 井邑人非双鹤去:表现出对士人离去的惋惜,双鹤象征高洁。
  4. 江乡日落一舟过:描绘宁静的乡村景象,增添诗的情感色彩。
  5. 夜坛暖足无玄兔:夜晚的温暖与宁静,暗示对超自然的淡漠。
  6. 晓室听经有白鹅:清晨平静的听经,白鹅象征纯洁。
  7. 问讯东林蜜殊老:问候与交流,强调人文情感。
  8. 中边之味近如何:反思与探索,表现对生活的好奇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士人比作双鹤,突出其高洁。
  • 对仗:如“夜坛暖足”与“晓室听经”,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南翔寺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敬仰,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阿兰若:象征着宁静的修行场所。
  • 双鹤:象征高洁的士人。
  • 白鹅:象征纯洁与安宁。
  • :象征人文与传统的甜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齐公昔建阿兰若”中的“阿兰若”指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寺庙
    • C. 一座桥
    • D. 一处风景
  2. 诗中提到的“白鹅”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战争
    • C. 纯洁
    • D. 权力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战争
    • B.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C. 爱情
    • D. 旅行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袁华与王维的诗歌都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但袁华更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袁华研究》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对《过南翔寺简胜仲殊》这首诗进行了全面的解析与学习,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