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

时间: 2025-01-17 08:34:51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

白话文翻译:

大江在连绵的雨后变得开阔,船只在春水中轻轻划行。
雾霭中,晴朗的山影渐渐显露,微风轻拂,晚上的波浪也渐渐平静。
岸边的花儿在水中映出光彩,河中的鸟儿在沙洲上嬉戏。
我独自眺望远方,心中思念千里,劳累的歌声带来了无尽的愁苦。

注释:

  • 大江:指长江,象征着广阔与奔流不息。
  • 征棹:指征行的船桨,象征着旅途与漂泊。
  • 雾卷晴山:形容雾气消散后,晴天的山峦显现出来。
  • 风恬:形容风平浪静。
  • 岸花:岸边的花朵,象征着自然的美丽。
  • 川鸟:指在河流中飞翔的鸟儿,象征生命的活力。
  • 羁眺:羁旅中眺望,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劳歌:形容因劳累而歌唱,表达内心的苦楚。

典故解析:

此诗虽未明确引用历史典故,但其描绘的孤舟、春水、雾霭等意象与古人游历长江的经历相呼应,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游子心境的深刻思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峤,唐代诗人,字伯玉,号云溪,曾任官职,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诗人羁旅之时,描绘了春雨过后的江南景象,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旅途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李峤的《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是一首描绘江南春景与游子心绪的优秀诗作。全诗用词精练,意象鲜明,展现了江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开篇以“大江开宿雨”引入,描绘了春雨后大江的辽阔与清新,给人一种宽广的视觉感受。接着通过“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表现了天气的转变和景物的变化,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岸边的花木与河中的鸟儿形成了生动的画面,既有自然美的呈现,也让人感受到生机与活力。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则转向内心情感的流露,“羁眺伤千里”深刻地表达了远离故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形成了情与景的对比。整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描写与深情的思考,展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情怀与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大江开宿雨:宿雨渐散,大江流淌,象征着新生。
    2. 征棹下春流:船在春水上行,表达了旅行的状态。
    3. 雾卷晴山出:雾气消散,山影显露,象征希望与未来。
    4. 风恬晚浪收:平静的风,晚上的波浪也渐渐平息,营造宁静的氛围。
    5. 岸花明水树:岸边的花木在水中映照,展现自然的美丽。
    6. 川鸟乱沙洲:河中的鸟儿在沙洲上嬉戏,表现生机与活力。
    7. 羁眺伤千里:远眺千里,思念故乡,传达孤独感。
    8. 劳歌动四愁:劳累中唱歌,情感的波动,表达心中的愁苦。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 意象:运用了江水、雾霭、岸花等自然意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如“风恬”,使自然景象更具亲和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南的春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了游子在离乡时的孤独与愁苦。

意象分析:

  • 大江:象征辽阔与自由。
  • 春流:象征生命与希望。
  • 雾霭:象征变化与不确定性。
  • 岸花:象征美丽与生机。
  • 川鸟:象征活力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大江开宿雨”中的“大江”指的是哪个江?

    • A. 黄河
    • B. 长江
    • C. 淮河
    • D. 珠江
  2. “羁眺伤千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思念
    • C. 愤怒
    • D. 平静
  3. 诗中“雾卷晴山出”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雾气渐浓
    • B. 雾霭消散,晴天的山显露
    • C. 山被雾笼罩
    • D. 晴天的山隐没在雾中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春夜喜雨》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峤的《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与杜甫的《春夜喜雨》都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内心的感受,但李峤更侧重于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而杜甫则强调了自然对生命的滋养与希望。两首诗在意境上各有千秋,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峤诗文集》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