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 锦堂寿日壬寅十一月十五》
时间: 2025-01-06 07:52: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鹤仙 锦堂寿日壬寅十一月十五
作者: 李俊民 〔金朝〕
白话文翻译
河东的贤良太守,
让草木生机勃勃,太行山更加秀美。
功名最终落到谁的头上呢?
醉酒归来,骑马时气势如牛斗。
一阳应是春来的信使,
看春风早已吹到细柳上。
欢笑的座中有客人,
轻装的侯爷,诗句夸耀千首。
依然如此,桂花香气四溢,
蓂叶圆润时,为你增添寿辰的喜庆。
满堂饮酒,尽享平生,
倾盖而交的好友。
面对水云乡里真正的山面,
钱家的锦绣何其辉煌。
但年年岁岁相逢,
似乎人们都能长久耐心。
注释
- 河东贤太守:指的是河东地区的贤良官员,表现对其治下繁荣的赞美。
- 气冲牛斗:形容气势磅礴,意指豪情万丈。
- 一阳应候:指冬去春来,寓意着新生和希望。
- 蓂叶圆时:指蓂草的叶子丰盈,象征着丰收和吉祥。
- 倾盖素友:指交情深厚的朋友,表明友情的珍贵。
- 水云乡里真山面目:描绘自然山水的真实美景,反映出诗人的乡愁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俊民是金朝的诗人,以其清新而富有生气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李俊民的诗歌往往结合了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哲理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金朝的寿宴场合,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祝福与生活的感悟。正值秋冬交替之时,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人际关系,强调了人生的珍贵与欢乐,适合在寿辰等庆祝场合吟诵。
诗歌鉴赏
《瑞鹤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际交往,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诗的开头提到“河东贤太守”,展现了作者对一个地方的治理与繁荣的赞赏,暗示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可以激发生命的活力。接下来的“醉归来,马上气冲牛斗”,不仅描绘了酒后豪情,也表现了诗人放纵自我的一面,体现了生活中的欢愉与洒脱。
“看春风先到细柳”一句,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递出春天的气息与生机,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而“满堂饮酒,尽平生,倾盖素友”则强调了友情的重要与珍贵,展现了诗人与朋友共度美好时光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恩与祝福。
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乐观,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态度。诗末的“似人耐久”传递出时间流逝中对友情长存的期待,让整首诗在欢快中留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河东贤太守:开篇即引入人物,设置背景。
- 使草木生光,太行增秀:描绘治理成效,展现自然生机。
- 功名落谁后:感慨功名的无常,暗示人生的真谛。
- 醉归来,马上气冲牛斗:表现个人豪情,营造生动的场面。
- 一阳应候:引入季节变化,象征新的开始。
- 看春风先到细柳:通过自然景象引出生活的希望。
- 笑座中有客:描绘友人相聚的愉悦气氛。
- 侯轻万户,诗誇千首:展现诗人的个性与才华。
- 依旧,桂花盈处:引入自然的丰盈,象征美好时光。
- 为君添寿:祝福的主题,表达对朋友的真诚祝愿。
- 满堂饮酒:展现宴会的热闹,体现生活的乐趣。
- 尽平生,倾盖素友:回顾人生友谊的珍贵。
- 对水云乡里真山面目:描绘自然美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钱家誇甚锦绣:对富贵生活的描绘,反映社会现实。
- 但年年岁岁相逢,似人耐久:总结主题,强调人际关系的恒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气冲牛斗”,“春风”象征新的希望。
- 拟人: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和用词上有明显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着生命的喜悦、友情的珍贵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朋友的祝福。通过生动的描绘与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人际关系在岁月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生机与希望。
- 细柳:代表柔美与新生。
- 桂花:象征美好与吉祥,常与祝福有关。
- 饮酒:象征欢庆与友谊。
- 山水:自然景观,反映诗人的乡愁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河东贤太守”指的是? A. 一位著名的诗人
B. 一个地方的官员
C. 一位战士
D. 一个商人 -
“一阳应候”中“一阳”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结束
B. 新的开始
C. 友谊的长存
D. 财富的积累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友谊的珍视
C. 对生命的感悟
D.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 描写爱情的长久与美好,主题相近。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与友情。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同样描绘自然景象,但侧重于人生的感慨与忧伤。
- 《水调歌头》(苏轼):通过月亮与时间,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主题更为哲理化。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瑞鹤仙》更加注重于生活的欢愉与友谊的珍贵,而其他作品则可能更侧重于人生的哲理与感慨。
参考资料
- 《金代诗人李俊民传》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