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辛未》
时间: 2025-01-06 07:31: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缕曲·辛未
作者: 喻蘅 〔近代〕
卓立津门客。算平生青毡一片,教鞭三尺。世事沧桑人渐老,未减春风词笔。恁缱绻吟魂骚魄。风雨十年家国泪,倚新声历历抒胸臆。当此际,正愁绝。而今海宇回春色。羡君家临邛市隐,计然遗策。莫笑书生无一用,信是萦心改革。雅兴在更阑人寂。犹自挑灯哦佳句,把乘除加减驱无迹。谁不说,真豪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作者在津门(天津)独立而立,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心中充满对教书育人的自豪。尽管世事变迁,自己渐渐老去,但对诗词的热情依然未减。即使在这风雨飘摇的十年中,家国情怀依旧让人感伤,但他仍然依靠新作倾诉自己的情感。此时,尽管愁苦缠绕,眼前却又出现了春天的景象,让人羡慕那些隐居在临邛市的人。他提醒人们,不要嘲笑书生无用,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改革和追求。即使在夜深人静之时,他依然挑灯作诗,计算人生的得失。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豪放的精神呢?
注释:
- 津门:指天津,古时称为津门,意为水路入海的门户。
- 青毡一片:比喻诗人的一生,如同一片青色的毡子,象征着简单和纯粹。
- 教鞭三尺:形容教师的身份,三尺教鞭象征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 春风词笔:比喻诗人的创作能力,春风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倚新声:指依靠新的音乐或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
典故解析:
- 临邛市:古代著名的隐士之地,象征着隐居生活和悠闲的人生。
- 风雨十年:暗指作者在动荡年代中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艰辛与个人命运的沉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喻蘅,近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用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辛未年间,当时国家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和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对时代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金缕曲·辛未》充满了深情与哲思,诗人在回顾自己一生的同时,对时代的变化感慨颇深。开篇以“卓立津门客”引入,立刻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孤独而坚毅的形象。诗人虽已年长,但对诗词的热爱未曾减退,反而在风雨十年的时光中为他积累了更深的情感。这里的“家国泪”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感伤,也折射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词中提到的“羡君家临邛市隐”,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羡慕,隐逸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此刻显得尤为突出。诗人在最后以“犹自挑灯哦佳句”收尾,显示了他对创作的执着,尽管身处困境,他依然坚持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
整首词在情感的表达上自然而不造作,语言上简练而有力,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卓立津门客。”:意指诗人独立于天津,象征着他的孤独与坚持。
- “算平生青毡一片,教鞭三尺。”:回顾自己一生的教书生涯,感慨万千。
- “世事沧桑人渐老,未减春风词笔。”:尽管经历了许多磨难,诗人的创作热情依旧。
- “风雨十年家国泪,倚新声历历抒胸臆。”:反映出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 “而今海宇回春色。”:尽管愁苦,但仍有希望的春天来临。
- “莫笑书生无一用,信是萦心改革。”:强调书生的理想与追求不应被轻视。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青毡一片,教鞭三尺”,通过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比喻:将人生比作“青毡”,形象生动,富有哲理。
- 拟人:将“春风”赋予情感,表现出对创作与生活的热爱。
-
主题思想:这首诗歌表达了对教书育人事业的热爱,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以及在困境中对理想与创作的坚持,展现了诗人豪放而又细腻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 青毡:象征着平凡而真实的生活。
- 教鞭:代表着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感。
- 春风: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家国泪:承载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提到的“津门”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天津
- C. 上海
- D. 广州
-
诗中提到“羡君家临邛市隐”,临邛市象征什么?
- A. 富裕生活
- B. 隐逸生活
- C. 繁华都市
- D. 战乱之地
-
诗人对教书生涯的情感是:
- A. 感到无用
- B. 感到自豪
- C. 感到厌倦
- D. 感到迷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喻蘅的《金缕曲·辛未》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饮酒作乐,而喻蘅则更侧重于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喻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