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诗次先淮海同东坡先生酬和韵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3 10:08:29

空传南朝寺,不见南朝人。

松桂日以老,青山日以新。

清泉其白石,万古光磷磷。

三千珠履客,转眼成灰尘。

俯仰今昔事,浩歌问苍旻。

搔首月东出,长此烟霞邻。

意思解释

惠山诗次先淮海同东坡先生酬和韵三首 其二

原文展示:

空传南朝寺,不见南朝人。
松桂日以老,青山日以新。
清泉其白石,万古光磷磷。
三千珠履客,转眼成灰尘。
俯仰今昔事,浩歌问苍旻。
搔首月东出,长此烟霞邻。


白话文翻译:

这座南朝的寺庙只留下空名,却见不到南朝的僧人。
松树和桂花随着时光逐渐老去,而青山却日益焕发新生。
清澈的泉水在白石上流淌,万古以来闪耀着光辉。
曾经三千珠履的客人,转眼之间都化为尘埃。
我仰望俯瞩今昔的事,吟唱着浩大的歌声询问苍天。
轻轻挠首,望着东升的明月,长久以来与这烟霞相伴。


注释:

  • 南朝寺:指南朝时期的寺庙,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寺庙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 松桂:松树与桂花,象征长寿与高雅。
  • 光磷磷:形容水面在阳光下闪耀的光辉。
  • 三千珠履客:比喻众多的文人雅士,珠履象征高贵。
  • 苍旻:指苍天、宇宙。
  • 烟霞:指云雾和霞光,象征美好的自然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堈(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与当时的文人雅士交流频繁,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以清丽洒脱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秦堈与淮海、东坡等人交流时,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借古抒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开篇提及的“南朝寺”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在这座空荡的寺庙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孤独的历史感,似乎在向今人诉说着那已逝去的繁华。

“松桂日以老,青山日以新。”这一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永恒与变化。松树和桂花虽逐渐老去,但青山却依然焕发着生机,暗示着生命的轮回与不息。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清泉其白石,万古光磷磷”的描绘,展现了永恒的自然之美,清泉与白石的结合,象征着真理与美的永恒存在。

诗中提到的“三千珠履客”则引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虽然曾经辉煌的经历最终都化为尘埃,令人感慨。诗人在俯仰之间,有着对古今的沉思,似乎在向苍天发问,探讨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

整首诗以“搔首月东出,长此烟霞邻”结束,意象优美,抒情而不失哲理,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空传南朝寺,不见南朝人。
    诗人感叹南朝寺庙虽有名,但人已不在,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2. 松桂日以老,青山日以新。
    对比松树与桂花的衰老与青山的常青,表现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永恒。

  3. 清泉其白石,万古光磷磷。
    描绘清澈泉水与白石的美丽,象征着真理和自然的永恒。

  4. 三千珠履客,转眼成灰尘。
    反思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消逝,体现了人生无常的哲理。

  5. 俯仰今昔事,浩歌问苍旻。
    诗人怀着对古今的思考,向天空发问,展现深刻的哲理思考。

  6. 搔首月东出,长此烟霞邻。
    诗人感受到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月亮与烟霞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松桂日以老”比喻生命的衰老。
  • 对仗:如“清泉其白石,万古光磷磷”,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 拟人:将青山和历史赋予生命,增强诗的情感。

主题思想:
通过历史与自然的对比,表现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表达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传达出一种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 南朝寺:象征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
  • 松桂:象征长寿与高雅,体现自然之美。
  • 青山:象征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 清泉:象征纯真与永恒。
  • 三千珠履客:象征曾经的辉煌与人生的无常。
  • 月与烟霞:象征自然的和谐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朝寺”象征什么?
    A. 繁华的历史
    B. 现代的建筑
    C. 自然的景色

  2. “三千珠履客”中的“珠履”比喻了什么?
    A. 财富
    B. 文人雅士
    C. 美丽的女性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爱情的描写
    B. 对历史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
    C. 对战争的控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将进酒》: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豪放与酒乐的享受。
  • 《月夜忆舍弟》: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情感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