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路渺无际,师游何处山。
故林今日别,高兴几时还。
春色五湖上,风光两足间。
当怜明月夜,空自掩柴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云路遥远而无尽,老师您要去哪里游玩呢?今天与故林告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春天的景色在五湖之上,而风光就在我的双足之间。当夜晚明月高挂时,心中不禁感到惆怅,只能独自关上柴门。
注释
- 云路:比喻遥远的旅途。
- 师游:指老师的旅行。
- 故林:指熟悉的森林,暗示与自然的亲近与告别。
- 高兴:此处意为“何时”,表示期待再见的心情。
- 春色:春天的景色,象征生机与希望。
- 明月夜:明亮的月夜,常用于表达思乡或孤独的情感。
- 柴关:指柴门,表示一种隐居或隔绝的状态。
典故解析
本诗通过描绘远行与别离的情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人或师长的思念。古代游历者常常在明月下感怀自己的处境,结合了诗人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的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古毫,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送别之际,表露出对友人或师长的依依不舍,反映了明代人文环境中重视师生情谊的社会风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远行者的祝福与惜别之情。开篇的“云路渺无际”给人以空旷、无垠的感觉,传达出人生旅途的遥远与不确定。接下来的“师游何处山”则突显诗人与师长之间的亲密关系,表达了对其旅行的关心与祝福。
“故林今日别”一句,充满了对自然的依恋,告别熟悉的环境,既是对过往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待。而“高兴几时还”,则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愁,期待再次相聚的渴望。
春天的“春色五湖上”描绘了自然的美丽景象,但接下来的“风光两足间”却暗示着人们在旅途中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与渴望。最后的“当怜明月夜,空自掩柴关”句,表现了人在明亮月光下的孤独与惆怅,柴门的关闭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思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表达了对友人远游的祝福与对自然的深情厚谊,展现了诗人敏感细腻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路渺无际:描绘出旅途的遥远与无边,营造出一种孤独感。
- 师游何处山:提问,暗示对师长的挂念。
- 故林今日别:告别熟悉的树林,表达对自然的依恋。
- 高兴几时还:期待再相聚的心情,流露出对未来的憧憬。
- 春色五湖上: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象征着希望。
- 风光两足间:暗示旅行者在路上的感受与比喻。
- 当怜明月夜:提到明月,唤起孤独感。
- 空自掩柴关:象征与外界隔绝的孤独,表现内心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旅途比作“云路”,形象生动。
- 拟人:自然景色如“春色”与人产生情感共鸣。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较为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别与思念的主题,表现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的深厚情感与对未来重聚的渴望。诗人在描绘美景的同时,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路:象征人生的旅途,遥远而未知。
- 故林:故乡或熟悉的环境,寄托着诗人的情感。
- 明月:象征思念、孤独与希望。
- 春色:象征生机与希望,暗示着未来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云路渺无际”中的“云路”比喻什么?
- A. 旅途遥远
- B. 自然风光
- C. 诗人的心境
-
“故林今日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依恋
- B. 对友人的祝福
- C. 对过去的怀念
-
“高兴几时还”意在表达什么?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现实的无奈
答案
- A. 旅途遥远
- A. 对自然的依恋
- A. 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对比,二者皆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期许,而释古毫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与自然的情感交织与内心的孤独。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的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