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述怀
作者: 吴激 〔宋代〕
旅食空弹铗,归休合挂冠。
烟尘榆塞远,风雨麦秋寒。
巢燕长如客,鸣蛙不属官。
柴门江涨到,落日下渔竿。
白话文翻译:
在旅途中,空弹着琴弦,归来时却已无心挂上官帽。烟尘弥漫,榆树和边塞遥远,秋天的风雨使麦田显得寒冷。巢里的燕子似乎久居他乡,蛙鸣却与官场无关。柴门前江水上涨,落日下渔竿静静矗立。
注释:
- 旅食:旅途中吃饭,意指远行的辛苦。
- 空弹铗:形容心情闲适,弹琴却没有内容,暗示无所事事。
- 挂冠:挂上官帽,象征归隐。
- 烟尘:比喻世俗的纷扰。
- 榆塞:榆树与边塞,代表远方的地方。
- 巢燕:巢中的燕子,暗喻在外的游子或无家可归者。
- 鸣蛙:青蛙的叫声,象征自然的声音,与官场无关。
- 柴门:家门,代表归属感。
- 江涨到:江水上涨,暗示时光流逝或自然变化。
- 落日:夕阳,象征一天的结束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激,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历任地方官,因其诗作平易近人,风格清新脱俗而受到赞誉。他在诗中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体现了一种归隐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述怀》写于吴激与世俗生活的距离渐远之时,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与家乡的向往。此时的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交织,使得诗人在追求内心宁静的同时,也感受到归属感的缺失。
诗歌鉴赏:
《述怀》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以旅途为起点,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开篇“旅食空弹铗”便展示了旅途的孤独与无奈,随之而来的“归休合挂冠”则是对归隐生活的渴望。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突显了心境的变化,“烟尘榆塞远”一语,既描绘了遥远的边塞景象,也暗示了世俗的纷扰与迷茫。
诗的后半部分,巢燕与鸣蛙的意象,既表达了对归属感的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处于自然与人世之间的矛盾心态。结尾“柴门江涨到,落日下渔竿”更是将自然景色与归隐的情怀结合,渔竿象征着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十分生动,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归属的渴望,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隐逸的理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旅食空弹铗:在外旅行,吃饭闲聊,但心情却无所依托,像弹琴却没有旋律。
- 归休合挂冠:回到家中,已不想再戴上官帽,渴望归隐。
- 烟尘榆塞远:世俗的烦扰在遥远的边疆,显得格外苍茫。
- 风雨麦秋寒:秋天的雨风让麦田显得寒冷,象征着时光的无情。
- 巢燕长如客:燕子在巢中却显得像个过客,暗指游子心境。
- 鸣蛙不属官:青蛙的叫声无关官场,体现了一种自然的独立。
- 柴门江涨到:家门外江水上涨,意味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落日下渔竿:夕阳下的渔竿象征归隐的生活,简单而宁静。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旅途生活比作弹琴,表达空虚的心情。
- 拟人:巢燕和鸣蛙赋予了人的情感,使景象更具生活气息。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展现了深刻的人生思考。
意象分析:
- 烟尘:象征着世俗的纷扰与喧嚣。
- 巢燕:代表归属与家的渴望,反映游子的心境。
- 鸣蛙:象征自然的声音,与官场生活的无关,强调自然的独立性。
- 落日与渔竿:象征归隐与宁静生活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旅食空弹铗”意为:
- A. 在旅途上弹琴
- B. 旅途中无所事事
- C. 旅行的乐趣
- D. 享受音乐
-
诗人对官场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厌倦
- C. 忍耐
- D. 迷恋
-
“柴门江涨到,落日下渔竿”所描绘的场景是:
- A. 繁华热闹
- B. 宁静的归隐生活
- C. 激烈的战斗
- D. 忧伤的告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孤独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自我心境的探索。
- 《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象,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和《述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吴激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