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楼诗二十首·重台莲》

时间: 2024-12-29 17:46:09

绿荷舒卷凉风晓,红萼开萦紫菂重。

游女汉皋争笑脸,

二妃湘浦并愁容。

自含秋露贞姿结,不竞春妖冶态秾。

终恐玉京仙子识,却将归种碧池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台莲
李绅

绿荷舒卷凉风晓,
红萼开萦紫菂重。
游女汉皋争笑脸,
二妃湘浦并愁容。
自含秋露贞姿结,
不竞春妖冶态秾。
终恐玉京仙子识,
却将归种碧池峰。


白话文翻译:

在凉风轻拂的清晨,绿荷舒展着叶子,红色的花瓣在紫色的莲花旁边摇曳。游女在汉水岸边争相展露笑脸,而那二位妃子在湘水之滨却愁眉苦脸。她们自带秋露般的贞洁姿态,不与春天的妖冶美丽争宠。唯恐那些天上的仙子会识破她们的身份,因此决定回到碧池峰去种植莲花。


注释:

  • 舒卷:展开和卷起,形容荷叶在微风中轻轻摇动。
  • 红萼:红色的花萼部分,常用来指代荷花。
  • 游女:指在水边嬉戏的女子,体现了生动的生活场景。
  • 二妃:典指王妃,可能暗指历史上有名的妃子。
  • 贞姿:贞洁的姿态,强调女性的高洁。
  • 妖冶:指美丽而妩媚的姿态,常带贬义。
  • 玉京仙子:传说中的仙女,代表理想中的完美女性。

典故解析:

“二妃”一词常用于指代历史上著名的妃子,如王昭君和西施,她们的美丽与悲剧相伴,反映了美丽背后的愁苦与牺牲。而“玉京仙子”则是指上天的仙女,象征着理想与纯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绅,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善于运用典故,常在诗中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盛世,社会安定,文人雅士追求生活的美好与理想,诗中体现了对女性美的赞美和对纯洁的向往。


诗歌鉴赏:

《重台莲》展示了李绅对自然与女性之美的深刻理解与细腻描绘。诗的开头描绘了早晨的荷花,绿荷在凉风中舒展,展现出一种生机与活力。诗中通过游女的笑脸与二妃的愁容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不同的女性形象。游女的欢笑代表了青春与活力,而二妃则体现了因美丽而带来的愁苦,反映出女性在社会中不同的处境与命运。

诗中提到“自含秋露贞姿结,不竞春妖冶态秾”,表现出李绅对贞洁与美丽的思考,认为真正的美在于内心的纯洁,而非外在的妖艳。最后一句“终恐玉京仙子识,却将归种碧池峰”则流露出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期望能回归自然,种植莲花,以寻求一种心灵的宁静。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荷花象征着高洁与纯粹,游女则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欢愉,二妃则是美丽与愁苦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女性美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绿荷舒卷凉风晓:描绘了清晨温柔的微风中,绿荷恰好展开的景象,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2. 红萼开萦紫菂重:红色的花瓣围绕着紫色的莲花,形成了美丽的画面。
  3. 游女汉皋争笑脸:游女们在汉水边嬉戏,展现了年轻的活力。
  4. 二妃湘浦并愁容:二位妃子在湘水边显得忧愁,与游女形成对比。
  5. 自含秋露贞姿结:她们的姿态如同秋露般贞洁,强调内在美。
  6. 不竞春妖冶态秾:不与春天的妖艳争艳,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坚持。
  7. 终恐玉京仙子识:担心被天上的仙女识破,表现出自卑与忧虑。
  8. 却将归种碧池峰:决心回归自然,种植莲花,寻找心灵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比:游女与二妃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反映社会对女性的不同期待。
  • 意象:荷花和游女的意象结合,传递出自然与人性之美的和谐。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女性美的赞美,同时强调内在的贞洁与高尚,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荷:象征生命与纯洁。
  • 红萼:代表美丽与青春。
  • 游女:象征自由与快乐。
  • 二妃:代表美丽与悲剧。
  • 秋露:象征清纯与贞洁。

这些意象不仅富有视觉美感,同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理解与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游女”主要代表什么?
    A. 自由与快乐
    B. 忧愁与痛苦
    C. 权力与地位

  2. “二妃”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美丽与愁苦
    B. 权力与荣耀
    C. 自由与独立

  3. 诗中“绿荷舒卷”形容什么?
    A. 生命的活力
    B. 悲伤的情感
    C. 逝去的时间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绅的《重台莲》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但李绅更强调女性的内在美与社会角色,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绅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