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潭州闻猿》

时间: 2024-12-29 03:47:02

昔陪天上三清客,今作端州万里人。

湘浦更闻猿夜啸,断肠无泪可沾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潭州闻猿
作者:李绅 〔唐代〕

昔陪天上三清客,
今作端州万里人。
湘浦更闻猿夜啸,
断肠无泪可沾巾。

白话文翻译:

昔日我曾陪同三清的客人,如今却远在端州,成为万里之外的人。湘水边响起猿猴的夜啼,心如刀割,却无泪可流,无法用手巾来沾湿。

注释:

字词注释:

  • :过去,往日。
  • 三清:道教的三位尊神,分别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
  • 端州:古代地名,即今广东省肇庆市。
  • 湘浦:湘水的岸边,指的是湘江。
  • 猿夜啸:晚上猿猴的叫声。
  • 断肠:形容极为悲伤,心如刀割。
  • 沾巾:用手巾沾湿,形容流泪。

典故解析:

  • 三清客:指道教的高人,象征着一种清净与超脱的境界。
  • 湘江猿声:猿声常被用来象征孤独与哀愁,尤其在夜晚,更显得凄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绅,字鸿渐,号青田,唐代诗人,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情,情感细腻,风格清新雅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绅流亡期间,正值他身处端州的艰难时光。作者借猿声表达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无奈,反映了他内心的孤寂与悲伤。

诗歌鉴赏:

《至潭州闻猿》通过描绘作者从昔日的光辉岁月到如今的孤苦境地,展现了一幅感人至深的情感画卷。开头两句,李绅用“昔”和“今”对比,既引出自己曾经的辉煌,又突出了如今的落寞。这种强烈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变迁。特别是提到“三清客”,不仅让人联想到道教的清净与超脱,也让人感受到诗人曾经的理想与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现实,湘江边的猿啼声在夜晚显得格外凄凉,仿佛在呼应着作者内心的苦楚。“断肠无泪可沾巾”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作者心如刀割,泪水却已无法流出,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无助与绝望。

整首诗的情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得以升华,猿声不仅是夜的伴奏,更成为了诗人情感宣泄的媒介。李绅通过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个人的孤独与时代的变迁相结合,创造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陪天上三清客:回忆过去曾侍奉于高人,展现出过去的荣耀与清贵。
  • 今作端州万里人:如今身在遥远的端州,感叹人生的变化与距离。
  • 湘浦更闻猿夜啸:在湘江边更能听到猿猴的叫声,暗示着孤独与悲伤。
  • 断肠无泪可沾巾:心如刀割,却无泪可流,表现出极度的悲痛和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昔”和“今”的对比,突显出作者的落寞。
  • 象征:猿声象征着孤独,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夸张:使用“断肠”一词,形象地传达出内心的痛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及对失去的怀念。李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表达了孤独、无奈与对美好往事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悲伤,常在诗中用以表达哀愁。
  • 月夜:夜晚的寂静与猿声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代表痛苦与无奈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绅曾陪伴的客人是哪个?

    • A) 三清
    • B) 道教高人
    • C) 皇帝
    • D) 僧人
  2. 诗中提到的地名“端州”现在是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广州
    • C) 肇庆
    • D) 杭州
  3. 诗中“断肠无泪可沾巾”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幸福
    • B) 悲伤
    • C) 怒气
    • D) 忧虑

答案:

  1. A) 三清
  2. C) 肇庆
  3. B) 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绅的《至潭州闻猿》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内心的孤独,但李绅更多的是对人生变迁的感慨,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兄弟情谊与思念的深切。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绅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