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辛未八月廿三日大风雨口号
作者:陶宗仪 〔元代〕
大风怒吼雨如麻,
入得更深势转加。
晓起忽闻墙外语,
今年只损木绵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狂风怒吼,倾盆大雨像麻一样细密,
越往里面走,风雨的势头越发猛烈。
清晨醒来,忽然听到墙外有人说话,
今年的风雨只损坏了棉花。
注释:
字词注释:
- 怒吼:形容风声巨大而猛烈。
- 如麻:比喻雨水细密而繁多,像麻丝一样。
- 势转加:情况愈加严重。
- 木绵花:指棉花,因受风雨侵袭而受到损害。
典故解析:
此诗并无明显的典故,但“木绵花”可以联想到农作物受风雨影响的传统说法,反映了农民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宗仪是元代诗人,其诗风多表现个人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观察。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辛未年间的八月,正值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突如其来的风雨不仅影响到农民的收成,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对于自然环境的脆弱感和无奈。
诗歌鉴赏:
陶宗仪的《辛未八月廿三日大风雨口号》以其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风大雨的场景,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威慑。首句“大风怒吼雨如麻”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风雨交加的世界,风的怒吼声和细密的雨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动感和张力的画面。接着,诗人通过“入得更深势转加”,表达了风雨的加剧,进一步渲染了气氛的紧张感。
而后两句“晓起忽闻墙外语, 今年只损木绵花”则转向了人情冷暖,诗人从自然的狂暴回归到生活的现实,墙外的谈话暗示着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讨论和担忧。最后一句点出风雨对农作物的直接影响,蕴含了诗人对于农民生活的关怀与同情。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对农民生计的忧虑,具有深邃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风怒吼雨如麻:描绘了风雨的猛烈,尤其是“怒吼”一词,突出了风的狂暴。
- 入得更深势转加:暗示在这样严酷的天气中,情况会更加恶化,强调了自然的不可控性。
- 晓起忽闻墙外语:从自然转向人文,早晨醒来听到外面的谈话,象征着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注。
- 今年只损木绵花:直接表明了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反映了农民的辛苦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雨如麻”形象地比喻雨水细密。
- 拟人:将风形容为“怒吼”,赋予了风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大风怒吼”与“雨如麻”,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大风大雨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切,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风:象征自然的力量与不可预测性。
- 雨:可以看作是生命的源泉,也可以是灾难的象征。
- 墙外语:代表人们对于外界环境的关注与反应。
- 木绵花:象征着农民的生计,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大风怒吼”用来形容什么?
- A. 风的温柔
- B. 风的猛烈
- C. 风的静止
- D. 风的轻柔
-
“今年只损木绵花”反映了什么?
- A. 今年的丰收
- B. 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 C. 人们的欢笑
- D. 风景的美丽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现战争与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李白《将进酒》:同样展现了对自然景象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陶宗仪与李白在描绘自然时的不同:陶宗仪更注重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李白则更多地关注自然的美与豪情。
- 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更多的是表现一种静谧的情感,而陶宗仪则通过风雨表现社会现实的压力与农民的苦楚。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陶宗仪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