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引 泛舟访皆令闺友》

时间: 2025-01-19 15:30:44

樱桃红已足,日觑苔痕绿。

纶竿钓罢清溪曲,一村桑落熟,一村桑落熟。

闲愁莫展,翠蛾频蹙,强抱清琴对修竹。

池边有侣堪联续,山儿画半幅,山儿画半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樱桃红已足,日觑苔痕绿。
纶竿钓罢清溪曲,一村桑落熟,一村桑落熟。
闲愁莫展,翠蛾频蹙,
强抱清琴对修竹。
池边有侣堪联续,山儿画半幅,山儿画半幅。

白话文翻译:

樱桃已经成熟,红得鲜艳,我每天都在注意苔藓的绿色。
钓鱼的纶竿在清溪的曲折处闲置,一村的桑树已经成熟,一村的桑树已经成熟。
无处发泄的闲愁不断涌现,翠色的眉头频频皱起,
我只好强忍着抱着清琴对着修竹。
池边有伴侣可以继续交流,山的风景画出了一半。

注释:

  • 樱桃红已足:樱桃已经成熟,红色饱满,象征着丰收和欢乐。
  • 日觑苔痕绿:每天都注意到苔藓的绿色,显示出细腻的观察力。
  • 纶竿钓罢:指钓鱼的渔竿已经收起,暗示钓鱼的结束。
  • 闲愁莫展:无处发泄的惆怅和忧愁。
  • 翠蛾:翠色的眉毛,形容女子的美丽与忧愁。
  • 强抱清琴:强迫自己抱着琴,试图通过音乐来排解心中的烦闷。
  • 池边有侣堪联续:池边有可以交谈的伴侣,暗示对友情或爱情的渴望。
  • 山儿画半幅:意指山的景色如同画作的一部分,暗示自然之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归淑芬,明代女诗人,以柔美的诗风著称,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展现出细腻的女性视角。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内心的愁苦。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歌鉴赏:

《东坡引 泛舟访皆令闺友》是一首描绘自然与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樱桃与苔藓的细致描写,展示出春夏时节的生机与美好。然而,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此迷人,诗人内心却充满了闲愁与思念。诗中“闲愁莫展,翠蛾频蹙”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女性在面对情感困扰时的愁苦与无奈。此时,抱琴对竹的举动不仅是对音乐的寄托,更是对情感的一种宣泄。

诗的最后两句提到池边的伴侣和山的风景,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表达了诗人希望能与友人共享这份美好时光的愿望。整首诗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内心情感之间形成对比,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既美好又忧伤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樱桃红已足:描绘初夏的丰收场景,象征着生机。
  • 日觑苔痕绿:显示出诗人对细节的关注,表现出一种恬静的生活状态。
  • 纶竿钓罢清溪曲:传达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钓鱼的乐趣。
  • 一村桑落熟:强调农业的丰收,暗示着生活的富足。
  • 闲愁莫展,翠蛾频蹙:揭示了内心的愁苦,与外界的美好形成对比。
  • 强抱清琴对修竹:用音乐来排解情感,体现出诗人的细腻和感性。
  • 池边有侣堪联续:表达了对友情与陪伴的渴望。
  • 山儿画半幅:自然的美好宛若画卷,意境深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与情感相结合,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变化。
  • 拟人:通过“闲愁莫展”,赋予情感以生命,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池边有侣堪联续,山儿画半幅”,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愁苦的对照,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又流露出对友人和亲密关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樱桃:象征着青春与生命的活力。
  • 苔痕:代表了岁月的痕迹与自然的细腻。
  • 清溪:象征着宁静与流动的生活。
  • 翠蛾:表现出女性的柔美与脆弱。
  • 修竹:象征着高雅与坚韧,暗示内心的坚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樱桃”象征什么?
    • A. 哀愁
    • B. 丰收
    • C. 孤独
  2. 诗中的“闲愁莫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快乐
    • B. 忧愁
    • C. 满足

答案

  1. B. 丰收
  2. B. 忧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归淑芬的作品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女性的情感与自然的结合,但归淑芬更注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