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燕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9:38:50

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

命侣添新意,安巢复旧痕。

去应逢阿母,来莫害王孙。

记取丹山凤,今为百鸟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
命侣添新意,安巢复旧痕。
去应逢阿母,来莫害王孙。
记取丹山凤,今为百鸟尊。

白话文翻译

在泥土红色的蓼岸边,长满了草绿的杨树村庄。
命令伴侣增添新的情趣,安巢时又留下了旧日的痕迹。
出门应当能遇见母亲,回来时不要伤害王孙。
记住丹山的凤凰,如今已成为百鸟之尊。

注释

  • 泥红:指泥土的红色,红蓼是一种植物,生长在水边,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观。
  • 绿杨村:村庄里的杨树,形容环境的青翠和生机。
  • 命侣:指命令伴侣,可能指鸟类的配偶。
  • 新意:新的情趣或想法。
  • 安巢:安置巢穴,建立家园。
  • 旧痕:旧的痕迹,指过去留下的印记。
  • 阿母:母亲,亲切的称呼。
  • 王孙:古代指王族的后代,这里可能隐喻对后代的保护。
  • 丹山凤:丹山的凤凰,象征高贵和美丽,寓意珍贵的事物。
  • 百鸟尊:百鸟之中最尊贵的存在,象征地位的高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擅长写诗词,尤其以七言诗和绝句见长。李商隐的诗风深沉而富于情感,常常借景抒情,寓意深远,是“晚唐诗风”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越燕二首》是李商隐在晚唐时期创作的一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的背景。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亲情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历史的反省。

诗歌鉴赏

《越燕二首 其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际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亲情的珍视。首联“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自然图景,泥红的蓼岸与草绿的杨村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生命蓬勃的景象。接下来的两句“命侣添新意,安巢复旧痕”则引入了伴侣和巢穴的概念,暗示着生活的延续和回忆的保留,诗人在这里表现出对旧情的留恋。

诗的后两句“去应逢阿母,来莫害王孙”则将情感提升到家庭和社会的层面,诗人寄希望于母亲的温暖和对未来王孙的保护,体现了对后代的关怀和希望。最后一句“记取丹山凤,今为百鸟尊”则通过凤凰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自身地位的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精致且富有层次感,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亲情的思考,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将泥红蓼岸:描绘自然环境,营造出一种生动的场景。
  2. 得草绿杨村:进一步细化景物,表现出生机勃勃的生活。
  3. 命侣添新意:引入伴侣的概念,表现出生活的情感丰富。
  4. 安巢复旧痕:暗示了对过去的怀念与珍视。
  5. 去应逢阿母:表达对亲情的向往。
  6. 来莫害王孙:强调对后代的保护和关心。
  7. 记取丹山凤:引用典故,象征着高贵和美丽。
  8. 今为百鸟尊:总结性的句子,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地位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上下句之间对称的结构使得诗歌更为工整。
  • 意象:通过“凤凰”、“王孙”等意象传达深刻的社会和人文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围绕着对自然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泥红蓼岸:象征自然的原始与美丽,展现生机。
  • 绿杨村:代表生命的繁荣与延续。
  • 丹山凤:象征高贵与美好,寄托对理想的追求。
  • 百鸟尊:象征地位与尊严,体现社会的层次和个人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李白
    C. 李商隐
    D. 白居易

  2. “安巢复旧痕”中的“旧痕”指的是什么?
    A. 过去的经历
    B. 新的开始
    C. 环境的变化
    D. 自然的景象

  3. 诗中提到的“丹山凤”象征着什么?
    A. 亲情
    B. 高贵与美好
    C. 自然
    D. 社会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商隐的《无题》系列诗作,反映了相似的情感主题。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对家国的关怀与思考。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李商隐的诗更注重情感的深度与曲折,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描绘自然之美和宁静的生活。两者在题材上均关注自然,但情感的表达和艺术风格却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集》
  • 《唐代文学史》
  •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