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寄所思》
时间: 2024-10-16 19:41: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庭寄所思
作者: 赵嘏 〔唐代〕
目断兰台空望归,
锦衾香冷梦来稀。
书中空有刀头约,
天上频看破镜飞。
孤浪谩疑回笑脸,
轻云忽似舞罗衣。
遥知不语坐相忆,
寂寞洞房寒烛微。
白话文翻译:
在兰台远望的视线中,归家的路途显得空荡无边;
华丽的锦被香气渐冷,梦中相思却愈加稀少。
书信中空有约定,仿佛刀锋刻下的誓言;
在天上频频看见破镜飞去,似乎暗示着离别的伤痛。
孤单的浪潮似乎怀疑着我的笑颜,
轻柔的云彩忽然像舞动的罗衣。
遥望你却默默无语,只能在这里相思;
寂寞的洞房中,寒烛微微闪烁着光芒。
注释:
字词注释:
- 兰台:古代的高台,常用于指代思念的地方。
- 锦衾:用锦缎做的被子,象征温暖与舒适。
- 刀头约:指书信中的约定,如刀锋般尖锐,象征离别的痛苦。
- 破镜飞:比喻离散的情感或人,源于“镜破不再圆”的典故。
- 孤浪:孤单的波浪,象征孤独的思绪。
- 罗衣:轻薄的衣服,象征柔美与轻盈。
- 寒烛:指微弱的蜡烛光,象征寂寞与孤独的环境。
典故解析:
“镜破不再圆”出自《红楼梦》,意指无法重聚的情感,常用来形容离别和失去的痛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902年-965年),字季良,号平原,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擅长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人生、爱情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末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借助洞庭湖的景色,表达对爱人深深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洞庭寄所思》是一首深具情感的古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思念与孤独之情。开头“目断兰台空望归”便营造了一种遥远与无尽的感觉,诗人仿佛在兰台之上,眼望着归途,却发现回家的路途漫漫,寂寞无比。接着,诗人以“锦衾香冷梦来稀”表达了对梦境中相思的渴望与现实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用“书中空有刀头约”来形容书信中的约定,犹如刀锋般令人心痛,而“天上频看破镜飞”则暗示着离别的伤感。孤独的海浪和轻盈的云彩,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回忆的怀念,又有无尽的寂寞。
最后一句“寂寞洞房寒烛微”将整首诗的情绪推向高潮,冰冷的烛光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令人感同身受。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极具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目断兰台空望归”:眼望远方,视线在兰台上断裂,渴望归家却感到无望。
- “锦衾香冷梦来稀”:华丽的锦被香气渐冷,梦中相思愈加稀少,暗示失去的温暖和亲密。
- “书中空有刀头约”:书信中的约定如刀锋般尖锐,象征着离别的痛苦。
- “天上频看破镜飞”:频频望向天空,看到破碎的镜子,暗喻离散和失去。
- “孤浪谩疑回笑脸”:孤独的浪潮似乎在怀疑我是否还会微笑,反映出内心的挣扎。
- “轻云忽似舞罗衣”:轻柔的云彩如同舞动的罗衣,描绘出淡雅的美感。
- “遥知不语坐相忆”:遥望你却默默无语,表达了无尽的思念。
- “寂寞洞房寒烛微”:寂寞的洞房中,寒烛闪烁,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破镜飞”)、拟人(如“孤浪谩疑”)、对仗(如“锦衾香冷”与“书中空有”)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与诗的艺术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与对孤独的感受,借助自然景物映射内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追忆与对离别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台:象征思念的地方,远望的空间。
- 锦衾:代表温暖与亲密的关系。
- 刀头约:象征约定的痛苦与失落。
- 破镜:暗示离散与无法重聚。
- 孤浪:象征孤独的心境。
- 寒烛:象征寂寞的环境与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目断兰台”意指:
A. 眼前的美景
B. 眼望远方的无望
C. 对归家的渴望 -
“书中空有刀头约”中的“刀头”象征:
A. 刀具的锋利
B. 离别的痛苦
C. 书本的内容 -
诗中“寂寞洞房寒烛微”的意象主要传达了:
A. 温暖
B. 寂寞与孤独
C. 快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思乡之情。
- 杜甫《月夜忆舍弟》:抒发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赵嘏的《洞庭寄所思》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有强烈的思念情感,但前者更多地表现了孤独与无奈,而后者则更为直接地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意境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