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上蕃僧老,天寒疾上关。
远烟平似水,高树暗如山。
去马朝常急,行人夜始闲。
更深听刁斗,时到磬声间。
白话文翻译:
在边塞的寺庙中,年老的僧人安静地生活,寒冷的天气使得人们急于通过边关。远方的烟雾平静得像水面,高大的树木在夜色中显得黯淡如山。早晨赶路的马匹总是匆忙,而夜晚的行人则开始放慢脚步。夜深时,能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和寺院中钟磬的鸣响。
注释:
- 蕃僧:指边塞地区的僧人,这里的“蕃”字有“边境”的意思。
- 疾上关:疾,急速;上关,指的是边关,形容天气寒冷使人急于通过关口。
- 远烟:远处的烟雾;“平似水”形容烟雾的平静。
- 高树:高大的树木;“暗如山”形容树木在夜色中的暗淡。
- 去马:行走的马匹;“朝常急”意指早晨出发总是匆忙。
- 刁斗:古代军号,发出战斗的信号。
- 磬声:寺庙中钟磬的声响,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雍陶,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游子心情与边塞生活。
创作背景:
《塞上宿野寺》是在边塞的寺庙中写作,描绘了寒冷的冬天,边塞的宁静和远方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观察与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塞上宿野寺》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边塞的冬日景象,展现了天寒地冻的环境与宁静的寺庙生活。诗中“蕃僧老”与“高树暗如山”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的苍茫,又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边塞的寒冷与宁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远烟平似水,高树暗如山”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远处的烟雾与树木,展现了一幅静谧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沉静的氛围。而“去马朝常急,行人夜始闲”的对比,突出了日间的忙碌与夜晚的安宁,反映了人生的节奏与变化。
最后的“更深听刁斗,时到磬声间”更是让人感受到边塞生活的复杂,既有战斗的紧张,又有寺庙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深思。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哲理,表达人生的无常和对宁静的渴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塞上蕃僧老:介绍边塞的老僧,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孤独感。
- 天寒疾上关:描绘寒冷的天气,营造紧迫感。
- 远烟平似水:远处的烟雾似乎与水面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高树暗如山:高大的树木在夜色中看起来如山般沉重,暗示了深邃与沉静。
- 去马朝常急:早晨赶路的马匹总是匆忙,表现生活的节奏。
- 行人夜始闲:夜晚的行人开始放松,反映出日夜生活的对比。
- 更深听刁斗:夜深时能听见军号声,带来紧张感。
- 时到磬声间:寺庙的钟声与号角声交替,象征宁静与动荡的对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远烟平似水”,营造出静谧的意境。
- 对仗:如“去马朝常急,行人夜始闲”,形成鲜明的对比。
- 排比:通过连续的描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象与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蕃僧:象征孤独与岁月的流逝。
- 寒天:象征困境与艰辛。
- 远烟:象征宁静与自然的美。
- 高树:象征生命的厚重与深邃。
- 刁斗与磬声:分别象征战斗的紧迫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蕃僧”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僧人? A. 城市
B. 边塞
C. 山区 -
“远烟平似水”中“平”字的意思是什么? A. 平坦
B. 平静
C. 平衡 -
诗中“去马朝常急”主要表达什么情绪? A. 放松
B. 匆忙
C. 疲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象,但更注重登高所见的辽阔与豪情,表现了渴望与追求的精神。
- 《别董大》: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情感,与《塞上宿野寺》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进一步反映了人生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